编者按:四十三载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升本二十载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回望学校办学历程,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都深深烙上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印迹,跨越的每一个台阶都铭刻着厦理工人追求卓越、团结奋进的不懈探索。值此学校升本20周年暨建校43周年之际,校园网主页开设校庆专栏,将陆续刊登展示学校教育成果、办学特色和师生风采的系列报道,籍此激励全校广大师生传承弘扬“蜂巢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团结拼搏、勇毅前行,共同书写厦门理工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升本以来,厦门理工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一流本科建设,扎实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迈上新的台阶。
坚持五育并举 全面提升育人成效
思想引领培根铸魂。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立“思政课教学指导组”,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组织万人同上“战胜疫情我有责”“建设教育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专题思政课。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与思政课成绩评价体系;深入开展“四史”教学,打造思政课程群;建设省级“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思政协同育人实效。
学校积极唱响课程思政“主旋律”,确立顶层设计“主心骨”,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出台《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试行)》,明确“院院有精品、院院有特色、课课有思政、人人重育人”建设目标;打造教师队伍“主力军”,把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各类培训,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协调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改革;每年设立专项经费,选树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以及优秀案例。近3年,荣获国家级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1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8项,立项建设103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39项教改课程思政专项,评选34个优秀教学案例。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证书
体育教学强身健体。开设体育必修课4 学分 128 课时,针对高年级开设篮球、网球、羽毛球等公共选修课。近三个学年,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球类、舞蹈、操类、武术等 16项体育选修课1240 门次,上课 50965 人次。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格率逐年提高至91.8%。
美育工作启智润心。把美育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每个学生美育类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 学分。建有公共艺术教育中心,逐步建立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独立设置美育课程分类,着力建设好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引进、建设一批高质量美育金课,扩大优质课程覆盖面。积极支持美育相关学科建设,制定激励美育工作发展相关政策,重视美育教师队伍建设,美育工作产出效果明显。
劳动教育丰富多彩。发挥劳动教育独特育人作用,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质。文科类、理工科类和机械类专业学生分别开展为期1周、2周和4周的工程训练式劳动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公益劳动、青年志愿服务等课外实践方式,获得至少1学分的“第二课堂”学分。
深化教学改革 促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专业建设成果丰硕。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将专业课程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凝练专业特色。在教学管理、培训指导、平台支持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学校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3门。自2009年以来,获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5项。
教学模式改革守正创新。学校确定了以社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培养集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核心能力为一体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的总目标。各专业根据服务面向定位及未来发展趋势,按照“三三三制”原则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引入业界精英参与人才培养。本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至少有1/3的成员来自业界的高级技术人员或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教育资源汇聚和牵线产学研用协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独具特色。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自2016年起,学校与宸鸿科技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开展实施“宸鸿新干计划(宸鸿新干班)”。学生入选该计划后签订三方协议,同时具备学生和准员工(学徒)双重身份,实行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的专门职业发展通道与培养机制。近年来,校企双方共培育了六届140名学生,其中55人毕业后选择留在宸鸿科技集团就职。
学校与宸鸿科技集团联合实施“宸鸿新干计划(宸鸿新干班)”
2022 年起,学校与厦门轨道交通集团签订校企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 “地新引力培育计划”协同育人项目。学生入选后签订三方意向协议,组建 “轨道班”。2022 年第一届轨道班招收学生54名,留任39名;2023年第二届轨道班招收学生39名,留任36名;2024 年第三届轨道班招收学生20名。主要合作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岗位更加多元化。
地新引力培育计划(轨道班)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效显著。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相关要求,研究制定了《厦门理工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指导性意见》,推动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以产业需求为牵引,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产教融合实体,建设区域产业特色鲜明、产学研用联动深入的现代产业学院8个,其中软件与服务产业学院、盈趣科技电子信息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软件与服务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针对重点服务产业方向与共建企业建立四个联培方向,开发10余门“亲产业”课程,采用虚拟教研室和创新实验班的组织形式,遵循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规范实施教学。利用校内校外资源,搭建了“课程实验-专业实训-企业实习”阶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各层次能力。建立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培养模式成效显著,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和软著。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高水平比赛,获国家级奖项88项。本科生受到国内头部企业青睐,大批学生考入知名高校深造。
盈趣科技电子信息产业学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了实体化运行,产教协同育人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产业学院成立以来,校企合作成果丰硕:举办多场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充沛的实习及就业岗位;深度参与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制定,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企业高级工程师受聘为校外硕士生导师,研究生科研课题均来自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管理一线实际问题;校企共同申报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和参加大赛项目方案;共同申报创新联合体并获得省级立项支持。
校企双方共同为盈趣科技电子信息产业学院揭牌
加强创新教育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高级别赛事(A/T类)成绩斐然。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5 - 2019年、2016 - 2020年、2017 - 2021年、2018 - 2022年、2019 - 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结果中,学校连续五次位列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1名。至今在中国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国家级重点大赛中获冠军、金奖或一等奖350余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累计获国家级奖项57项(其中金奖2项,银奖9项,铜奖46项),省级奖项139项(其中金奖30项,银奖54项,铜奖55项)。近3年,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系列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一等奖。
我校师生参赛项目喜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主赛道金奖
我校4支队伍在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
创新创业佳绩频出。学校注重对学生创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将创业课程列为必修课,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带动育人工作。在省内高校率先成立创新创业园,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场所面积达8000平方米,建设“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器——创业加速器”三级链接的孵化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港湾”生态体系。给予学生从创业知识教育、创业项目孵化、创业资源扶持、项目成果转化、创业导师帮扶等一系列优惠举措,助力学生提高双创能力。学生曾获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近10年来,累计孵化800余创新创业团队,诞生了厦门创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爱斯生活(厦门)家电有限公司、小签科技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项目,其中不少企业市值过亿。
坚持“以育人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紧盯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本科教育在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五育并举、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大学生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同育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踔厉奋发的实际行动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教务处、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