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系列报道(五)】|深度融入城市创新链 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0-15阅读量:

编者按:四十三载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升本二十载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回望学校办学历程,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都深深烙上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印迹,跨越的每一个台阶都铭刻着厦理工人追求卓越、团结奋进的不懈探索。值此学校升本20周年暨建校43周年之际,校园网主页开设校庆专栏,将陆续刊登展示学校教育成果、办学特色和师生风采的系列报道,籍此激励全校广大师生传承弘扬“蜂巢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团结拼搏、勇毅前行,共同书写厦门理工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作为一所与厦门特区同日诞生、同步发展的地方高校,多年来,厦门理工学院秉持“以育人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将科技创新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融入厦门城市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努力打造城校共生的科技创新生态,科研实力和服务地方能力显著提升。

聚焦科研内涵建设 提升科技创新力

学校始终将科研工作作为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一环,深入推进科研攻关,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大力提升科研实力和竞争力。2004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高校。在第一个五年规划中,学校明确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创新思维,重点突破,逐步提升科研与技术开发实力。

升本20年来,学校聚焦科研内涵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在科研上持续取得重要突破:2014年,首次以依托单位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6年,首次荣获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奖”;2017年,教师首次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2019年,首次承担单项经费500万元以上的重大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700万元;2021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突破1个亿;2023年,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学校获得的部分省级科研奖励获奖证书

学校立足科研兴校,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200余项,省部级项目800余项,科研到账总经费超过9个亿,其中横向科研经费近5.7亿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0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700余篇。特别是2012年以来,学校坚持“四个面向”,践行“四个服务”,积极承担重大项目,以科研赋能助力地方发展,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其中,2023年到账经费近1.3亿元,较2012年增长663.7%;获得省市级科研奖励152项,其中省级72项,市级80项。2021年,我校计算机学院朱顺痣教授团队主持的“复杂场景的海量视频智能分析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荣获2021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谢安教授团队完成的“高端多层柔性电路板卷对卷生产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傅海燕教授团队完成的“河道水环境绿色整治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学校在省、市科技奖一等奖上的重大突破。

构建科研平台矩阵 增强科技支撑力

近年来,学校依托优势学科资源,瞄准国家目标、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搭建了省—市—校多层级的科研平台体系,为科研攻关、校企合作和服务地方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学校已拥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省新型智库等各类省市科研平台65个,其中2012年以来新增的省市科研平台数量占比92.3%,初步形成基本覆盖全校各二级学院、体系完善的科研平台体系,在高水平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博士点培育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学校还拥有省级创新团队6个,其中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创新团队1个。

学校紧密呼应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科研平台主动服务厦门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在服务地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福建省客车先进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与厦门金龙、林德叉车、德国大众、丰田汽车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参与开发的无人清扫车、智能消防车、纯电动铝合金公交车等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福建省功能材料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近5年承担科研项目390余项,总经费5000余万元,在高性能钨钼材料、大功率LED照明器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福建省光电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近3年获得省市科研奖励4项,发表论文200余篇,1项专利权专让备案及技术合同登记获得专利转让经费102万元,刷新我校教师单次转让权有偿转让交易费记录。

学校省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部分科研成果

2021年,学校整合资源,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电力设备、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等研究中心,迄今到账经费超过1500万元;建成文化产业研究院,聚焦文化旅游、时尚创意等领域,打造学科交叉团队,一批决策咨询成果获得政府部门采纳。

强化政产学研合作  助推新质生产力

学校秉持“以育人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坚持理念先行、高位推动、主动对接,积极融入厦门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

多年来,学校持续深化《服务厦门行动计划》和《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设立专项服务年,不断提升服务力度:将2022年设为“主动服务厦门发展年”,实施请进来策略和走出去行动方案,通过“四个主动对接”,全方面融入服务厦门建设进程;将2024年设为“服务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理工行动年”,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更好服务厦门绿色高质量发展,引导师生在科学研究、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环境保护等方面积极作为,主动服务厦门生态文明建设。

校党委专题部署开展“服务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理工行动年”

2012年以来,学校主动对接厦门市及各区、各管委会、各委办局和各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先后与厦门建发集团、翔业集团、轨道交通集团、友达光电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主持一批省市“揭榜挂帅”项目,与企业签约一批合同金额超500万元的重大横向项目,累计为国家、省市提供科技服务3519项,其中技术开发类项目1783项,技术咨询类项目779项,技术服务类项目957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超过5.5亿元。

2024年3月,学校与厦门通耐钨钢有限公司签约共建重大技术项目平台——“下世代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半导体器件和下世代(新一代)半导体外延设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项目总投入超过2000万元。2024年9月,学校举行重大横向项目签约仪式,签约7个合同金额500万元以上的重大横向项目和1个合同金额1500万元的框架协议,并与众数(厦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厦门市气象服务中心共建海洋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与法信公证云(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公证数智化创新研究中心;与瑞之路(厦门)眼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先进光学加工与检测联合实验室,助力企业增添成长“新动能”。

2024年9月,我校和企业联合共建的实验室、研究中心揭牌

学校积极推进成果转化,成功入选福建省和厦门市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2021年以来,共完成科技成果转化800余项,成果转移转化金额超1.2亿元,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开展联合攻关1200余项。其中,学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朱顺痣教授团队作为第一完成人领衔的项目“复杂场景的海量视频智能分析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在全国50多个省市落地应用,相关产品产值超过15亿元。

创新不止,未来可期。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和未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学校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强化创新人才培养,深化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厦门理工的智慧和力量。(科研处、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