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我校“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第一年,全校上下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2017年2月发布《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监测报告(2017)》,报告指出,我校在福建省高校发展潜力排名中进步明显,从2014年的第12名上升到2016年的第7名,在发展战略和发展质量上成效突出。2017年是学校推进综合改革和“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为挖掘改革亮点,分享改革经验,助力改革发展,即日起我们陆续推出“风劲正是扬帆时,砥砺奋进书华章”综合改革实施一周年系列报道,全面展示我校实施综合改革一年来取得的成效,凝聚共识与力量,激励广大师生以更大的智慧和决心加快推进综合改革,迎接新挑战,促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2016年是学校“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实施综合改革的第一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按照学校总体安排,围绕学校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改革任务和主要举措,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学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随着综改的不断推进,材料学院管理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再结硕果。
分类管理 激发教职工创新活力
教师是改革的主体,二级学院改革涉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管理等诸多方面,也与每位教职工的利益密切相关。材料学科属应用基础性学科,兼具学术和工程的特点,教师个体的研究专长和经历存在偏学术或偏工程的差异,学生发展的诉求也存在着差异。材料学院在启动改革方案时充分考虑上述差异性,按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科研型、辅助服务管理型等五类进行设岗,各尽其才,分类管理考核。同时又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打通考核,相互促进,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教师的潜能和主动性,各尽其才,共同发展。
瞄准目标 促教学科研再结硕果
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明显的成效,其关键在于明确目标,理顺责、权、利关系。材料学院首先明晰思路——在人才培养上,要推进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树品牌特色;在学科发展上,要凝练学术方向、组建科研团队、搭建科研平台、促标志性成果。其次,通过加强考核和监控评价体系,将科研绩效、教学绩效合并考核,凝聚集体力量,又鼓励差异发展,挖掘潜力,充分发挥个人优势,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办学能力不断提升,办学特色更加凸显。
围绕学院改革目标,材料学院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2016年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都超额完成既定目标。2016年,材料学院引进闽江学者客座教授1名、全职聘用教授1名、博士3名,引进3D金属打印创新团队1个。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共计完成12331.3课时。科研项目立项总计28项,累计到帐经费488.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项、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9项、横向课题12项;发表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24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2016年还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统筹兼顾 稳步推进平台建设
材料学院以稳步推进平台建设为抓手,既做到了从专业和学科的整体发展上统筹改革,大力支持特色专业和优势学术方向,又做到了兼顾新专业的建设和新方向的发展。
学院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紧密对接福建省(厦门市)新材料产业,逐步凝练出三个特色的研究方向:先进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功能高分子材料。
2016年,学院申报“福建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成功,实现了省级科研平台的突破,并成功召开了省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聘请中国工程院邱冠周院士作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获批组建“厦门市聚合物加工原理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成立了绿色高分子材料及功能化研究所和先进能源材料研究所。2016年,争取到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资金、厦门市财政专项等约800万元经费的支持,购置了场发射SEM等大型精密仪器,进一步完善了材料制备、性能检测和分析测试平台。
在平台建设的带动下,材料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学院继续实践“美丽厦门”新材料产业融入行动计划和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不遗余力地推动科技成果落地,服务地方经济;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在联合人才培养、技术协同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全院共有6名教师获得由厦门理工学院教育基金会颁发的宸鸿科技奖教金,现材料学院也正联合宸鸿科技申报厦门市触控产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2017年,材料学院将借助综合改革的东风,进一步完善学院管理体系,加强学院科研平台建设,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力度,努力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深度,力争实现标志性成果的新突破。(宣传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