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专版刊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文章

育才献策担使命 深学实干促发展

——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文章选登

来源:厦门日报 2024-12-13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厦门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确立了行动指南。厦门理工学院作为与厦门经济特区同步成长的本地高校,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中不断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展示出高校应有的责任担当。

近日,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青年教师撰写一批理论文章,为福建、厦门扩大高水平开放、提升生态保护治理能力和展示文化新形象等重要工作,凝智聚力、建言献策,充分体现了该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的重要作用。本版刊发其中部分优秀文章,以飨读者。


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

张庭珲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期间指出:“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福建和厦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着对厦门发展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新时代厦门改革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为厦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理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牢记使命 当好先行先试排头兵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就旗帜鲜明地强调“不搞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不能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二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开放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双循环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更为协调的发展。

厦门经济特区为改革而设,因开放而兴,开放是厦门与生俱来的基因。作为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承担着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厦门,寓意“大厦之门”,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对外开放之门。经济特区设立四十多年来,厦门始终站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从建成全国第一座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机场,成立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成立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卷烟企业等的探索、局部突破,到如今形成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综改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厦门始终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并在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彰显自身价值。“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的殷切希望。新征程上,厦门仍将站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当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勇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探路者,努力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

抓住重点 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

高位承接两岸融合发展使命,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光荣使命。厦门是唯一因台而设的特区,与台湾有“五缘”之亲,始终走在对台交流合作的最前沿,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是厦门优势所长、职责所在、使命所然。一要进一步探索两岸共同标准。坚持以通促融,做优做好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推进企业标准相通、行业标准共通、名词术语互通、职业认证互通。二要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从简单的引入台资台企,提升为两岸产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深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三要加速厦金“同城生活圈”建设。推进厦门与金门通电、通气、通桥,推动金门共享厦门新机场,不断完善厦金基础设施联通,同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落实金门同胞同等待遇政策,打造厦金“同城生活圈”。

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21世纪海丝核心区建设。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城市,厦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之门。经过十余年建设,互联互通枢纽基本形成,“丝路海运”成长为港航界知名品牌,中欧(厦门)班列运行辐射沿线国家和城市,“丝路飞翔”辐射东南亚、东北亚,联通亚欧美澳四大洲。经贸合作枢纽逐渐彰显,厦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在产业投资、跨境电商、商事服务、能源资源等领域实现广泛深入的合作。人文交流合作枢纽日益强大,厦门市蝉联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综合功能区第一名,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及文化交流活动。未来厦门将更高质量做好“一带一路”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并以厦门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优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推进21世纪海丝核心区建设。

高水平推进金砖创新基地建设,服务金砖合作走深走实。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简称“金砖创新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在厦门设立的国际合作平台,建设金砖创新基地是党中央赋予厦门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自启动建设以来,金砖创新基地围绕“国家所需、厦门所能、金砖国家所愿”,聚焦政策协调、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三大重点领域,累计发布5批177项重点任务清单,举办40多场高规格国际交流活动,建成8个新工业革命领域赋能平台,推出超百个金砖示范项目。站在金砖历史性扩员新起点,厦门将紧扣“新工业革命”主题,打造标志性、引领性金砖示范合作项目;突出“伙伴关系”根基,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发挥“创新”关键,用好金砖科创孵化园等高能级平台;突出“基地”载体,深化部省市共建机制,为金砖合作贡献厦门智慧与厦门力量。

深耕细作 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

继续推动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与制度型开放是开放发展的两种类型、两个阶段,两者相辅相成、彼此关联共同服务于开放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厦门应继续加强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进一步开放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信息数据市场,努力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继续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国内外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为制度型开放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更为强劲的动力。

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制度型开放以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为主要内容,以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为目标,是当前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核心要求。推进制度型开放,厦门可充分发挥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主动对照《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协定,推进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通相容,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当前发达国家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占有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有限。推进制度型开放,不仅需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促进国内制度完善,也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订,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厦门可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金砖创新基地等优势,增强与“一带一路”“金砖+”经济体的制度协调,尤其注重在数字经济、服务贸易、碳汇交易等新业态、新领域参与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推动中国规则、标准等走出去,为全球治理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

新征程上,厦门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发挥特区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本文为厦门理工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YSK22009R)


深化山海协作机制 构建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

吴家洲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指出:“健全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加强山海统筹、强化功能互补。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深化山海协作机制与构建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可以促进区域间的资源互补和协同发展,为构建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构建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可以推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态安全水平的提升,为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深化山海协作机制,构建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强政策协同 推动区域生态产业协同发展

一要制定并实施山海协作生态保护治理专项规划,明确区域生态保护的重点任务、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前期对山区和海洋区域的自然生态状况进行全面调研,包括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土地资源、海洋环境等;评估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如污染、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识别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与协同点。明确生态保护治理的总体目标,如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恢复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排放等;设定具体、可量化的指标,用于衡量规划实施的效果。

二要加强政策协同,推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在山海协作区域内有效衔接和落地实施。推动山区与海洋区域建立生态保护合作机制,共同制定生态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任务和措施;加强跨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激励山区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的保护,同时确保沿海地区从中受益,形成“谁保护、谁受益”的良性循环。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推动山区与海洋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林业等特色产业,为沿海地区提供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鼓励沿海地区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帮助山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等新兴产业。加强山区与海洋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完善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推动交通设施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环保水平;推动山区和沿海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加强电网、油气管道等能源设施互联互通。

加强生态保护 修复提升山海生态系统

一要针对山海协作区域内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等关键区域,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推广先进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提高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效果和可持续性。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确保其生态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限制过度开发和污染行为;加强自然保护地的管理,确保其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广使用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如湿地恢复、植被重建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生态系统智慧管理平台。

二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强对山海协作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维护生态安全。在山海协作区域内,建立覆盖全面、布局合理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引入先进监测技术和设备,利用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共享和动态更新,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建立生态环境预警系统,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进行预警;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加强对山海协作区域内企业的执法检查,确保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实现山海生态与经济双赢

一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科学评估山海协作区域内的生态产品价值;创新生态产品交易模式,推动生态产品进入市场,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化。根据山海协作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特点,明确生态产品的具体类型和范围;在山海协作区域内的部分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验证核算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形成适用于山海协作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构建一个综合性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平台应提供便捷的交易方式和工具。

二要推广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山海协作区域内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做出贡献的地区和个人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激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针对山海协作区域内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金融机构可以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推出绿色信贷担保、绿色债券增信等措施,降低项目融资成本;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高绿色金融产品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如开发绿色金融产品线上申请、审批和放款系统。推动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为生态补偿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制定具体的生态补偿政策,明确补偿的主体、对象、标准和方式。

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提升山海生态保护治理能力

一要加强生态保护治理领域的科技创新,研发和推广先进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生态保护治理的效率和效果。针对山海协作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研发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经验,结合区域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在生态保护治理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转化和应用的渠道;加强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二要培养一批具备生态保护治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提升生态保护治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引进生态保护治理领域的顶尖人才和团队,为山海协作区域内的生态保护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增设或加强生态保护治理相关专业,包括生态学、环境科学、自然资源管理等,确保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生态保护治理团队,共同攻克生态保护治理难题。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本文为福建省社科博士扶持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FJ2023BF007;厦门理工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YSK22030R)


提升文化影响力 展示文化新形象

彭陈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亲自指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福建建设文化强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和重要思想指引。新时代新征程,要提升福建文化影响力,必须立足福建丰厚文化资源,从传承弘扬区域红色文化、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入手,奋力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福建力量和福建方案。

传承弘扬区域红色文化

加强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党中央高度重视保护红色遗址和革命文物,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福建省分批次公布了革命文物名录,针对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文物资源采取了紧急性和抢救性保护措施。一方面,通过实施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工程,加强对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的修缮保养;另一方面,通过相关部门的日常监测和监管,不断完善预防性保护工作机制。

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应高标准开展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整合社科文化、高等院校等红色文化研究资源推进红色文化系列丛书的写作出版。同时,高校应继续健全红色文化、革命旧址、中央苏区等研究机制,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苏区精神、古田会议精神等红色文化内涵价值研究,创作出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红色文艺精品,全面提升福建省红色文化研究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打造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精品展陈。近年来,我省多维并举推进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推进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入耳。一方面,推出革命文物展播、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红色旅游中的应用,打造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式展览。应立足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中央苏区革命纪念馆等革命遗址,强化实时查询、场馆互联等功能,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展开研究阐释和价值提炼。

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一方面,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色、地域特点的文化遗产。福建拥有大量的古建筑群、民族村寨、文物古迹等乡土文化资源,应通过加大保护力度,更好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另一方面,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福建拥有大腔金线傀儡、建安盏烧制技艺、送王船习俗等民间艺术、民俗活动、手工技艺等内容,把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与深入挖掘、继承创新紧密结合,把八闽大地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使福建传统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魅力风采。

切实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立足文化强省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阐释好“福”文化、朱子文化、船政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着力整合闽南文化、侯官文化等特色区域文化的共性内涵,全力建设全国领先的“福”文化创新发展高地。此外,国家级的主流传播平台应当积极联手地方媒体,通过信息及时交互共享,加强文化遗产传播的网络媒介建设。利用与文物遗产相关的主题网站开展对文化遗产的推介宣传与学术研究,打造立体多维的福建文化传播矩阵,传播弘扬“闽人智慧”,精心打造“福建原创”,塑造福建文化新形象。

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水平。一方面,加强分类保护。阐释挖掘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功用,提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杂技技艺的展演水平,加大对优秀剧本曲本的扶持力度,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全面增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完善研究体系。应当加强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力量,建设一批围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研究项目,围绕国家重大工程中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大问题,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阐释和课题研究,推出更多富有福建文化内涵、体现福建人文精神的文化遗产作品。

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文化旅游业的效率与质量。加快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先天优势,通过精准推送,将产品和服务精准投递至主流消费人群。例如,省旅游厅鼓励福州、厦门等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引入音乐演艺、赛事活动、美食民俗、非遗展演等各类活动,有序发展精品夜游、沉浸式演艺等新业态。

持续推进模式创新,提升文化旅游业的体验与供给。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在文化旅游行业涌现了虚拟现实旅游等现象级产品和业态,但这些新兴行业的规模范围尚未达到推动整合行业向前发展的速度。因此,在继续关注文化资源的创新演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高效利用的同时,需要对已有业态进行趋势分析和超前规划,深入探索行业模式创新。例如,通过人工技能技术预测文化旅游消费趋势,积极拓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外的新兴领域,创造出符合消费者需求、资源适配的多元文化旅游产品。

不断推动结构创新,增强文化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在文化旅游业中,产业结构创新主要通过优化文化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例如,泉州市充分发挥自身“历史厚重、文化多元、遗产丰富”的三大优势,将文化资源主题化、旅游资源场景化,自上而下、上下联动,打造一系列文旅IP。当前,传统业态已经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因此需要发展新兴业态。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本文为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FJ2023C001)

原文链接:https://epaper.xmrb.com/xmrb/pc/con/202412/13/content_51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