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报道我校代表在厦门海洋新兴产业联盟企业招商推介会上与企业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协议

深化蓝色协作 携手共创未来

——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侧记

来源:中国商报 2024-11-12

中国商报(记者 钟瑜 颜祥子)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一场盛会海纳四方客,共话协作治理蓝色议题、畅谈海洋保护实践经验、建言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11月6日—12日,以“蓝色协作,共创未来:一个可持续和韧性的海洋”为主题的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以下简称大会)在厦门盛大举办。该活动由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PEMSEA)主办,自然资源部与厦门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

大会通过第八届部长论坛、平行国际会议、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PNLG)全体成员大会、海洋国际展会、海洋产业招商、海洋文化嘉年华等一系列活动,搭建了增进海洋国际对话、探索海洋产业机遇、体验海洋文化的绝佳平台。借助该平台,大会不仅推进了“厦门实践”的国际传播、探讨了海洋协作治理的新思路,还勾划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示范路径,进而为共同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助力海洋文化交融、增进海洋福祉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集中开工

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现场

深化协作:

共话海洋这门“世界语言”

海洋的连通性与开放性,注定了海洋是一门“世界语言”。东亚海大会是重要区域性海洋大会,首次在厦门举办,各国代表依托大会平台共话海洋,探讨可持续与韧性的海洋未来,寻得海洋保护治理的“最大公约数”。

大会开幕当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沈跃跃出席开幕式并致辞。PEMSEA理事会主席范·莫内尼,福建省省长赵龙,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致辞;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作主旨发言。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菲律宾、韩国、新加坡、东帝汶、越南等东亚海组织成员国的政府代表,以及来自安提瓜和巴布达、库克群岛、斐济、马尔代夫、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国际组织代表、海洋领域知名院士、专家学者,相关机构和企业代表,有关国家驻厦总领馆代表等出席。

大会上,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以下简称《公报》)。这是我国首次以公报形式全面反映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展现了生态保护修复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成效。值得关注的是,《公报》中指出了“厦门实践”对更好地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深刻启示。

“厦门实践”是厦门在海岸带综合治理方面的具体实施和经验总结,总结了厦门如何从筼筜湖综合治理出发,再到“海域、流域、全域”生态保护修复,逐步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为了表彰厦门市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施创新战略及促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的卓越努力和模范成就,开幕式上,PEMSEA授予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最佳实践成就奖”。

PEMSEA理事会荣誉主席蔡程瑛表示:“30年前,厦门市政府就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将海岸带综合治理从概念变成现实,实属难得。希望厦门能扩大合作,帮助周边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海岸带治理方面坚定信心、少走弯路。”

出席大会的各国部级官员纷纷表达了对厦门经验的认可,以及与中方拓展蓝色合作的期待。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第二副总统办公室国务部长哈姆扎·哈桑·祖马说:“厦门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是世界领先的,其海洋保护成就深深触动了我。我们与厦门正筹备签署一项谅解备忘录,合作领域包括桑给巴尔的海洋保护、海岸带防护以及海洋生态保护等。待明年1月正式签署后,桑给巴尔的专家和学生将前往厦门,深入学习相关领域知识和技术。”

安提瓜和巴布达外交部无任所大使、首任蓝色经济部部长阿西尔·迪恩·乔纳斯则表示,“安提瓜和巴布达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国,通过这次大会我看到了中国的发展,这些见闻将帮助我们开发海洋资源。比如厦门红树林保护经验等对于加勒比海地区的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富有启发,希望能在我们国家引入这些新技术,与中国拓展海洋合作。”

通过讲述海洋这门“世界语言”,厦门经验、中国故事被不断释放声量、传播四方,蓝色协作的纽带深深联结着中国厦门与东亚海域国家。东亚海域作为亚洲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是驱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国际贸易与合作的关键一环,本次大会还聚焦“创新与海洋行动数字化”“蓝色融投资”“海洋科学、政策与实践”“地方解决方案应对全球挑战”等议题板块的30余场平行会议,促进区域间交流合作,助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交流互鉴:

从海岸带走向“蔚蓝深处”

大会不仅有政府和学术层面的交流,还配套举办东亚海展览、第七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装备展览会、第十七届中国(厦门)国际游艇展览会等专业展会,促进科研机构、优质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助力交流互鉴从海岸带走向“蔚蓝深处”,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更聚焦、更深入。

亮点纷呈的2024东亚海展览上,为“厦门实践”提供坚实技术底座的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展台接待了许多参观者。“从筼筜湖到五缘湾的治理再到下潭尾红树林、观音山海滩的修复,海洋三所都参与其中,在‘厦门实践’中起到很大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大会平台将技术亮点与经验成效分享出去。”海洋三所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光程表示,东亚海域既是红树林、海草、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广泛分布区域,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域,依托海洋三所擅长的海洋生态保护技术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对于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达成海洋保护与利用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边,于2020年成立的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厦门大学)展台上,其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支持政府层面海洋管理的经验成效引人注目。“作为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和厦门大学三方共建的海洋智库平台,研究院通过年度发布《‘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报告》,为‘海丝’国家推进海岸带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此外,研究院还正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开展海洋空间规划合作研究项目,推广我国海洋空间发展‘计划先行’经验,助力其合理规划海域与可持续发展。”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厦门大学)能力建设与交流部执行主任叶亮英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菲律宾、韩国、越南等东亚海域国家的海岸带保护成效也在东亚海展览中竞相“绽放”,蓝色自然联盟、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等数十家国际海洋保护机构热情互动,交流经验,友好氛围扩散开来。

从海岸带交流驶向深远海的互动,2024第七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装备展览会上吸引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9家参展企业携2000余种全球顶尖装备技术和大国重器集中亮相,如中海油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海一号”能源站、中国救捞的新一代升级版1.4万千瓦大型专业救助船“南海救103”轮、中国船舶的世界第二大海工半潜船以及厦门企业天吴控股的智慧海洋系统、斯坦道的海上传感器……向国际展示出我国海上装备“硬核实力”。

在展会走访时,记者注意到,“厦门实践”作为各方交流的“高频词”,在科研机构、涉海企业的驱动下彰显更深刻的实践价值。一方面“厦门实践”中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治理思路受到国际认可,推动了以学习培训、规划制定、智库支持在内的国际合作与经验复制;另一方面,“厦门实践”的宝贵经验成为科研转化重要切入点,助推形成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斯坦道海洋生态浮标监测系统、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塑料污染治理典范”——天吴控股厦门智慧海上环卫系统等先进科技成果,为海洋治理交流拓展新空间,推动蓝色协作与交流互鉴从蔚蓝驶向未来。

向新提质:

聆听海洋经济“引擎轰鸣”

可持续蓝色经济的理念正逐渐成为沿海及岛屿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核心。本届大会上举办了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项目集中开工、厦门海洋新兴产业联盟企业招商推介等7场海洋产业招商推介活动,发出厦门海洋经济向新提质、可持续发展的蓬勃之声。

眼下,厦门正以福建省唯一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厦门海洋高新区)作为重要磁吸地,以“政产学研金用”全生态协同为助推器,释放海洋产业的虹吸效应。

11月8日,厦门海洋产业招商推介活动热闹非凡,涉及金额约108亿元的一批重点展示项目、意向签约项目备受瞩目,包括厦门海洋高新区摘地项目4个、签约项目21个、招商联动及市政配套项目29个。其中签约项目涵盖了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材料等多个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厦门农业发展公司计划投资16.5亿元打造厦门都市水产种业园、一阳生集团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元之道海洋微生物与多肽项目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福建中益制药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中益制药厦门海洋生物医药生产基地等。

11月9日举办的厦门海洋新兴产业联盟企业招商推介会上,安井食品、蓝湾科技、新诺北斗和奥谱天成公司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开展签约,促进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同时,来自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和厦门理工学院的代表与多家企业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协议,促进在厦涉海产业转型升级。

招商引力强,落地实效快。当前,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中心研发及成果转化建设项目、伟卓石油科技厦门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鸿海厦门海洋高端甲板装备总部基地项目、和新海洋生物科技面料研发设计中心及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近15亿元的11个重大项目于11月4日在厦门海洋高新区集中开工。

厦门海洋治理经验已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突破点,书写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故事。“厦门在海洋生态保护领域属于国内领先,尤其海洋三所的生态保护技术一直走在前列,厦门的科研优势对于我们拓展海洋生态环保监测装备业务具有极大吸引力。”伟卓石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绍国表示,伟卓科技在厦门建立研发生产基地,依托先进的海底通信技术底座,开发无人艇、水下机器人等无人智能装备产品和海洋探测装备等。据了解,该项目投资额3.2亿元,达产后5年内可实现总产值24亿元。

随着可持续蓝色经济的发展,对海洋科考装备更高效、更精确、更环保的需求持续增加,厦门依托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推动海洋科考装备产业下游聚集。本次开工的鸿海厦门海洋高端甲板装备总部基地项目,主要为中国科考船提供海洋高端甲板装备以及科考船配品配件的共享及供应平台。厦门鸿海科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缙表示,“选择厦门落地,是因为我们感受到厦门招商服务的专业与热情,厦门对海洋产业扶持力度大、营商环境好。项目落地后,我们还将向海洋无人系统装备领域拓展产学研合作。”

厦门向海经济逐浪新。如今,海洋经济已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超过266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近1/3。依托招商载体与产学研优势,厦门正努力打造“创新、人才、产业”海洋经济高地,朝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加速迈进。

蓝色未来:

谱写人与海洋“和谐新篇”

面向未来打造可持续与韧性的海洋,人类才是其中的铸造者与共享者,促进人海和谐是本届大会的重点议题。

培育亲海爱海护海的海洋意识,是实现人海和谐的前提与基础。大会期间,形式多样的海洋文化活动在厦门精彩上演。

以音符构建波澜壮阔的海洋奇境,通过举办“海之交响”音乐会,借助音乐这一跨国界载体,激起人们对海洋的感知与共鸣;以艺术打开人与海洋关系思考的视窗,开展2024蓝色梦想国际当代艺术展,邀请15位艺术家参与驻地创作,结合厦门元素,以更生动的方式将复杂科学议题和环境问题具象化展现;以海上运动激发人们奔向大海的活力,通过举办中国家庭帆船赛厦门站、厦门休闲船钓邀请赛等一系列群众性活动,在厦门市上下营造起守护“蓝色家园”、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大会紧扣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的特殊节点,携手3家“嘉庚系”院校——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海洋科学开放日活动,讲述陈嘉庚先生与海洋的不解之缘,带领大众一起了解他“开拓海洋,巩固海权、向海兴国”的理念,并普及高校海洋领域的科技成果等,助力经略海洋之梦照进现实……

大会今日落幕,但海浪奔流不息。厦门将以大会的成功举办为新起点,继续推动海洋合作高效务实、海洋经济向新提质、人海互动更加和谐,助力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之路越走越稳健。正如大会开幕式上,沈跃跃代表中方提出的三点倡议:“坚持把海洋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共建和平之海;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共建繁荣之海;坚持把海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平台,共建美丽之海。”深化蓝色协作抵达辽阔之海,万顷波涛将奔涌而来……(图片由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提供)


媒体报道链接:https://www.zgswcn.com/news.html?aid=229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