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新闻

[转帖]厦门大学报 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记

时间:2004-10-20 来源:不详 浏览:

一、演武场上起黉宇

在演武场上创办厦门大学,是陈嘉庚兴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古今中外倾资兴学的光辉典范。

陈嘉庚一向深感祖国贫困落后,各种专门人才十分缺乏,而要改变祖国落后的面貌,又非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不可。一九一九年他第五次回乡时,想到本省高等教育特别落后,不但专门人才缺少,而且中等学校教师也无处培养,又不能期望当时腐败的政府在福建办大学,于是决意倡办厦门大学。

决心已下,陈嘉庚一回到故乡,就积极进行筹备工作。首先是校址问题。他不顾旅途劳累,行装甫卸,就亲自四出勘察地点,终于选定了郑成功演武场遗址附近的山麓这个好地方。这里风景秀美,场所广阔,大有发展的余地。

一九一九年七月十三日,在陈氏宗祠召开的有各界人士三百余人参加的大会上,陈嘉庚发表了激昂慷慨的演说,强调:“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若并此而无之,是置国家于度外,而自取灭亡之道也。救亡图存,匹夫有责。”“民心未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爱国热情洋溢,闻者莫不感动。会上他宣布了创办厦门大学的计划,说明了校址的选择等问题,并表示“财由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当场认捐开办费一百万元,经常费三百万元,分作十二年支出;每年二十五万元,他还呼吁:“众擎易举,众志成城,是所深望于海内外同胞也。”并准备在厦大略具规模后,再向南洋富侨募捐。

为了更好地进行筹备工作,一九二○年十月,陈嘉庚前往上海,邀请知名人士蔡元培、郭秉文、余日章、胡敦复、汪精卫、黄炎培、叶采真、邓萃英、黄孟圭、李登辉等十人举行筹备员会议,讨论设立厦门大学的计划,并聘请教育部参事邓萃英为校长,主持筹备工作。接着,经陈嘉庚申请,福建省政府同意拨给厦门南普陀、演武场一带官地作为校址,经勘定后,就把学校命名为厦门大学。

一九二一年三月一日,厦门大学先设师范内分文理科、商学两部,聘定教职员,在厦门及南洋各埠招收师范部文科、理科和商学部预科学生九十八名八月间增收三十八名。这时,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只是校舍未兴建,拟暂借集美校舍开幕。于是,四月六日,厦门大学假集美学校“即温楼”正式开学。从此,这个日子也就成为厦大的校庆日。在开学式上,还邀请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博士及其夫人演讲。

厦大开学后,陈嘉庚就抓紧兴建校舍的工作。他主张利用演武场北部中点建筑一字形的一排五座大楼,楼前拥有广大的运动场,让农事试验圈设在演武场后面的广阔水田上,这样不但雄伟壮观,符合建筑上安排位置的艺术,而且适应将来厦大发展为规模宏大的学府的需要。同时,陈嘉庚决定自己购料雇工,并按自己的设计来进行建筑。他后来在给当时厦大基建负责人的信中指出,建筑厦大校舍最重要的有三点:第一就是位置的安排,要讲究艺术并考虑到将来的扩展;其次就是间隔与光线;第三便是外观,既要美观,又要节省,粗中带雅即可。

五月九日,陈嘉庚特地选择这个国耻纪念日,率领全校师生员工百余人,前来厦门演武场举行新校舍奠基典礼。奠基石上刻有“五九”和“陈嘉庚立”等字,置于五座大楼正中一座楼的中间墙下,并在下面的一个石函中,放进他宣布开办厦大的讲稿一束。在施工过程中,陈嘉庚经常亲临工地指导,当场解决问题,克服了不少阻碍和困难,使建筑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由于陈嘉庚改变了邓萃英请茂旦洋行设计的图纸,并且不肯给茂旦洋行包工去建筑,引起邓萃英的不满。加上陈嘉庚拒绝邓将办学经费拿来做投机买卖的要求,邓于是提出辞职。陈嘉庚接受了邓的辞职书。

邓萃英辞职后,陈嘉庚电约在新加坡的朋友林文庆博士接任校长。当年六月,林文庆回国接长厦大,一直担任这个职务达十六年之久,到一九三七年厦大改为国立为止。

校长问题既已解决,为了赶在来年春天搬入新校舍,陈嘉庚无论寒暑,都到演武场指导施工。一九二二年二月,第一批校舍落成,厦门大学就从集美迁到演武场新校址上课。新校舍最中心的三座大楼,左右两座定名为“同安”、“集美”,中间一座主楼是礼堂和办公大楼。校内同人拟用陈嘉庚的名字命名,纪念他创办的功绩。陈嘉庚极力反对,说命名不应含有私意;同人又建议用陈嘉庚的弟弟陈敬贤的名字命名,陈嘉庚也不同意。陈敬贤当时在校董理校务,是陈嘉庚办学的得力助手。集美学校和厦大的同人校友都称陈嘉庚为“校主”,称陈敬贤为“二校主”。后来主楼定名为“群贤楼”,取“群贤毕至”之意。可见陈嘉庚兴学,就象他自己所说:“不足资宣扬,实聊尽国民之天职而已。”

二、“南方之强”扬美名

陈嘉庚深知要办好一个大学,必须有充裕的经费,而为了谋求厦大能比较顺利地发展,不能光靠一个人的经济力量。他曾表示“拟于开办两年后,略具规模时,即向南洋富侨募捐巨款,”一九二二年三月,陈嘉庚第六次到新加坡,先后向三位富侨募款,但到处碰壁。

尽管募捐有困难,在抗战前的十六年中,陈嘉庚还是竭尽全力、想尽办法支持厦大,不仅坚持办下去,而且力求改进与发展。

这一时期,学校兴建了大批校舍,添置了许多图书和仪器设备,增设了新的科系,聘请了不少著名的教授,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规模逐年扩大。

科系沿革方面,最初招生时,先设师范、商学两部,以后陆续增设过医药、工学、新闻、法学等部科,还曾建立国学研究院,附设模范小学后改名实验小学和预科后改为附设高中等。到一九三○年,已扩展到文、理、法、商、教育五个学院,十七个系。以后院系设置有所调整、合并。到一九三六年改为三院文、理、法商九系,共有学生三百二十人。

校舍建筑也有很大的发展,继一九二二年建成群贤、同安、集美三座大楼之后,一九二五年,座落在海滨山岗上的理化院、生物院大楼相继完工。不久又建成映雪、囊萤两座大楼,和最早落成的三座大楼组成了一字形,是当时厦大的主体建筑。到了十周年校庆的时候,已先后建筑了校舍四十多座,三千余间,建筑面积约五六万平方米,全校师生员工教学、生活的需要,都基本上得到满足。

图书仪器及其他设备,也得到不断的补充。开办时只有图书几百册,后来逐渐增加到十四万七千多册包括期刊,其中不少贵重的外文图书,是陈嘉庚从国外购买的。学校还收集、购买了生物学、民俗学、人类学的标本,共一万八千多件。理科各系实验用的仪器、机器、药品等,在当时国内各大学中也算是比较充裕的。此外,还附设了动物博物院、植物院、气象台、生物材料处、物理机器厂、煤气厂、制革厂等,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陈嘉庚还以优厚的待遇聘请著名教授,充实教师阵容。学校用人,对国家内专家,海外学人,不论学派观点如何,只要学术上有地位的,都广为罗致。因此,有不少著名教授、学者,都应聘来校任教。如国学专家和文学家陈衍、林语堂、沈兼士、孙伏园、台静农、余謇;语言学家罗常培、周辨明,哲学家朱谦之、张颐,史学家张星烺、顾颉刚、陈万里、郑天挺、郑德坤,教育学家孙贵定、朱君毅、杜佐周、姜琦、邱椿,化学家刘树杞、丘崇彦、张资拱、刘椽,生物学家秉志、陈子英、钟心煊、钱崇树,数学家姜立夫等等。一九二六年九月,鲁迅来校担任中文系教授兼国学研究院教授,在学生中产生了良好而深远的影响。

在陈嘉庚先生的惨淡经营下,经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到了二十年代后期,学校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形成了面向华侨、面向海洋、注重实用、注重研究的办学特色。当时有人认为:“其能超然独立,专心以从事研究者,在华北惟有南开,在华南惟有厦大而已。”因此,厦大曾被誉为“南方之强”。由于学校请求立案,一九二八年三月,国民政府大学院先后派了两个博士来校调查一切,认为厦大“基金充裕,成绩甚佳,各种设备,亦极完善,方之他处,有过无不及”,于三月二十六日批准立案,这在私立大学中算是最早的。到了三十年代,厦大已成为全国著名大学之一了。

三、历尽艰辛志不渝

厦大开办以来,一切经费几乎全由陈嘉庚独力负担。从一九二六年起,陈嘉庚所经营的企业如江河日下,不但没有丝毫盈利,而且逐年亏蚀及支出百余万元,筹集厦大集美两校经费开始发生困难,各项开支不得不加以削减,连所拟在全国各省会捐建图书馆事也只得作罢,但仍极力维持两校每年的经费。一九二九年,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日本帝国主义倾销的双重袭击下,橡胶价格暴跌,陈嘉庚亏损不下百余万元,企业一蹶不振,独力维持厦大和集美学校的经费更加困难了,有人劝他停办这两所学校,他坚决不肯,说:“两校如关门,自己误青年之罪小,影响社会之罪大,一经停课关门,则恢复难望。”一九三二年,他的企业陷于极度困难时,外国某垄断集团要把他的企业作为附庸公司而加以“照顾”,提出以停止维持厦集两校为条件,他断然拒绝,说;“不!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这时陈嘉庚只得采取向华侨募捐、变卖厦大校业橡胶园及陈嘉庚公司股本以及借债等办法,筹集经费,极力维持两校。

由于厦大办出了成绩,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影响,加上陈嘉庚先生倾家兴学精神的影响,一九二七年以后,一些爱国华侨,如黄奕柱、曾江水、叶玉堆、李光前、黄廷元、陈六使、陈延谦、李俊承以及新加坡群进公司,都陆续捐款资助。林文庆校长为筹集厦大经费也出了不少力。早在一九二七年,他就把自己全年薪俸六千元,捐给学校充当经费。后来,他又多方节约开支,惨淡经营。

一九三五年初,由于陈嘉庚函请,他就亲自带领两名教员前往新加坡、吉隆坡、麻六甲、槟榔屿等地募捐,终于募得经费三十多万元。

一九三七年春,条件更加困难,陈嘉庚考虑到“厦集二校虽可维持现状,然无进展希望,而诸项添置亦付缺如,未免误及青年。”为了能集中力量维持集美,他写信给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和福建省政府,提出自愿无条件将厦门大学改为国立,不久,得到同意。

厦大改为国立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为纪念陈嘉庚创办的功绩,在厦大特设咨询委员会,以陈嘉庚为永久会员,并于校内设置“嘉庚讲座教授”和“嘉庚奖学金”。对此,陈嘉庚屡次谦辞,表现了他一贯虚怀若谷,不追求个人荣誉的高贵品质。

四、扩校育才建勋功

解放后,陈嘉庚仍然十分关心厦大的建设和发展。他对国家的教育措施和学校的校务,都采取信任、支持的态度,对学校的教学行政从不干预,专心考虑校舍的建筑问题,他同意将同安天马山与美人山之间的四百多亩农场拨给厦大,作为拟增办的农学院的实习场所。同时,他还继续大量集资建筑校舍,从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四年,由他经手筹措经费、设计、监督建成的校舍,就有二十四幢,共达五万九千多平方米,相当于解放前全校建筑面积的一倍。其中,有可供五千人集会的大礼堂建南大会堂,可容两千个座位的图书馆成智楼,有生物馆成义楼,物理馆南安楼,化学馆南光楼,教工宿舍国光一、二、三,男生宿舍芙蓉一、二、三,女生宿舍丰庭一、二、三,医院成伟楼,以及大型海水游泳池,十万平方米的大操场和室内运动场等。

为了适应大规模建筑校舍的需要,陈嘉庚特地于一九五○年十二月成立厦门大学建筑部,聘请陈延庭任建筑部主任,招收闽南各地石匠、木匠、泥水匠千余人,组成基建队伍,并在龙海县石码镇设砖瓦厂,烧制砖瓦,石料多就地开凿石山取用,以节省运费,木料则向山区采购。对于当时需要从香港进口的钢筋、水泥和小五金等,他都精打细算,实在没有别物可代时,才同意采购一些。由于他领导有方,校舍建筑工程,进展得十分顺利。

为了建筑这些校舍,八十高龄的陈嘉庚总是不辞劳苦,亲临工地察看,提出改进意见。数年间,他坚持从集美坐班轮到厦大工地巡视,每周一次,每次三小时以上,即使遇到敌机空袭或刮风下雨,也从不间断。一次,在生物馆工地巡视,不慎跌了一跤,擦破了皮,医生劝他不要再走了,他只休息片刻,又继续巡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他对图纸设计、备料用料、施工计划、工程进度与质量、经费开支、工人生活等情况,都一一细加查询,要求科学管理,保证质量,注意安全,注意节约。

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厦门大学与海外华侨保持着广泛、密切的联系。陈嘉庚一向认为,厦大应该办成闻名东南亚的大学,要培养华侨学生。因此长期以来,特别是解放以后,学校注意根据自己的基础、特点和有利条件,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三十多年来,在物理化学、海洋科学、中国历史、经济理论、财经管理、外国语文等方面,陆续作出了较显著的成绩。学校也注意招收华侨学生入学,照顾他们的特点,加强培养教育,关怀他们的进步成长。一九五六年起,学校还设立“南洋研究所”,开展东南亚问题研究;同时设立“华侨函授部”,分设中国语文、中医、数、理、化等科,先后从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招收一万多名函授生。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社会各界、华侨华人的鼎力支持下,经过几代厦大人的不懈努力,厦门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基础研究力量和师资队伍较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大学”。目前,厦门大学正昂首阔步朝着“建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进。

摘自王增炳、余纲《陈嘉庚兴学记》,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