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WISE人物 -> 正文

【五十一期】许杏柏老师

作者:何永芳 发布时间:2020-11-06

 

【人物名片】

许杏柏,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计量经济学理论、空间计量经济学和网络计量经济学等,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Econometric Theory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面上基金项目,教授《高级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等课程。

 



负笈数载,笃学不倦

高三保送清华,大四保研北大,名校光环的背后是许老师日复一日的勤勉努力。

2004年,怀着对物理和数学的兴趣,初入清华的许老师通过二次招生由机械系转入物理系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对数理科学的系统学习让许老师在数学和统计上有所积淀,也正是本科时期养成的数学素养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他之后的经济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回忆起自己的本科生活,许老师说:那是特别勤奋的几年,(自己)基本上每天都是7点钟早读,学到晚上10点半教室关门才回去。天道酬勤,本科期间的勤学上进使许老师获得了保研资格,基于自身兴趣和未来发展,许老师决定转向经济学专业。

2008年,成绩优异的许老师保研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继续深造。考虑到自身对数学的兴趣,以及理科背景在计量学习和研究中的优势,他选择了与数学更相关的计量经济学领域。在当时老师的引荐下,许老师拜入世界著名计量经济学家李龙飞教授门下,之后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修。博士期间他依旧勤奋不懈,几乎天天待在办公室里研究课题,和一些同学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相比,许老师在时间安排上略显单调,在科研方面却有了对应的收获。2015年,许老师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并于2016年顺利毕业。

谈及自己与导师的难忘回忆,许老师说道: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很好,师门逢年过节就会去他家,大家先交流最近的论文进展,之后再轻松地聊聊天,吃上李老师亲手做的烧烤。海外留学改变了他对美国的固有印象,美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高楼大厦,大部分人都是住在两三层的小房子里。并且美国的学生相对来说更加自信一些,心态比较好,我喜欢和他们聊天,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许老师补充道。

 

集思广益,行稳致远

回国之后,许老师经同门介绍来到厦大任教,他认为教书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经院学术氛围浓厚,同事之间相处愉悦,工作环境较为简单,十分适合科研开展。谈起自己到大学从教的初衷,许老师直言是性格和兴趣使然,我也能到高中当老师,但相较而言更喜欢大学,我喜欢接触新的东西,而不是反反复复的内容。在科学研究中接触前沿事物于他而言是更加有趣的事情,而他也凭一颗热忱之心抱朴守拙,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任职以来,许老师收获多项成果,先后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Econometric Theory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

谈及最近发表的论文,许老师坦言自己的科研灵感来自与同事、老师们的交流,学术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要积极地参加会议,一是展示自己的成果,二是倾听别人的成果,学术研讨会上往往有未发表的最新成果,和同行讨论也能激发新的选题灵感,这是高效做研究的一种方法。在他看来,学术交流往往能够集思广益,产生1+1>2的效果,学术研究大部分情况下是不能闭门造车的,新的研究总是建立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之上,因此要了解前人做了什么。现在大部分已发表的论文都不是一个人写的,起码是2-4个人写的,大家的知识领域不一样,合作会更高效地产生新的作品。

面对科研上的难题,许老师强调以平常心去对待。学术上的困难肯定有,甚至有的题目长时间思考也做不出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更大的挑战是如何面对压力。在面对科研压力时,许老师认为运动、散心、和别人聊天都有助于舒缓压力。作为班主任的许老师也常常和学生强调,要增强抗压能力,避免过度焦虑。

学术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提起对学生的建议,许老师如是说,现在的社会氛围有点急功近利,但学术研究急不得。在他看来,科研工作或许不比业界回报丰厚,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要被外界所影响。可能以前的同学在业界已经小有成就,但千万不能因此改变了自己。他补充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科研成果多点开花的背后,正是这位学者潜心笃行的坚持。

 

宽严相济,教导有方

科研之外,许老师还负责《高级计量经济学》等三门课程的教学。从教四年,许老师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形成了逻辑清晰、论证严密的教学风格。谈起积累的教学经验,许老师总结了两点:一是更多强调动机,我以前接受的是理科教育,(教学方法)通常是直接给出定义、引理、定理,后来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源,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引入这些概念,所以现在讲课比以前更加强调动机,学生也更能理解抽象内容。二是鞭策学生自己动手,包括编程和理论推导,拿高计来说,自己推导的过程也是主动输入知识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这门课。在大多数同学看来,许老师的教学条理清晰、循序渐进,重难点讲解到位,配合课后作业和练习,一学期下来受益良多。

许老师是一名严格的老师,学习是严肃的事情,特别是与论文密切相关的计量,不认真学习很难锻炼出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许老师尽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输出更多知识。在高计的教学过程中,他针对博士班学生在基本教学内容之外增添了MATLAB教学,帮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量大、节奏快是不少学生对许老师课堂的第一印象,也正是这样的教学方式鞭策学生们在课外主动预习和及时复习,从而消化掌握课内所学知识。

许老师特别强调课后练习的重要性,我本科时的老师讲,课上1小时,(学生)课后是要花3小时来消化学习的,我也认为学生课后要花较多时间复习和做作业。在他看来,练习是学好计量的关键,上课听讲能够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课上所学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的提升。

在严格要求之外,许老师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反馈。他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希望通过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疫情期间的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提问和答疑也随之转移到线上,课程群内许老师对学生的疑问有问必答,回复时间并不局限于课内,学生们经常在深夜还能收到许老师答疑的消息。严格要求和关注学生学习并不矛盾。许老师如是说。无论是严以律人,还是乐于解惑,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

 

取舍有道,臻于至善

谈起科研和教学外的生活,许老师坦言没有太多安排,工作和家庭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时间,空余下来的时间并不多。如果事情实在太多,要给生活做减法,做好每件事情都是要花时间的,不能草草了之,还是要适当取舍,把核心的事情做好。权衡轻重,聚焦核心,专心做好重要的事情,是他安排工作和生活的诀窍。

 

课堂内外,许老师真挚的言语声声入耳。他以自己的方式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之道,在漫漫科研路上潜心贯注,笃定前行。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正如许老师对学生们的叮嘱,相信所有朝乾夕惕的付出终将化为回报。

 

(文/林珑 张馨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