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嘉楠,福建泉州人,英国诺丁汉大学经济学博士,2014年加盟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WISE),现为经济学科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经济史及应用计量经济学。
【英国求学】
相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们在经济学院见到了刚刚上完课的李嘉楠老师,年轻、干净、阳光,是李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
访谈始于李老师的求学经历,李老师本科专业是会计学,选择去英国修读经济学学位的想法缘于一场张五常教授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讲座。当时本科三年级的李老师听完讲座之后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之前三年已经修读完本科所有学分,李老师决定申请在本科四年级去英国的埃塞克斯大学进行交流学习。这一年的交流经历用李嘉楠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在痛苦中成长。语言、教育制度、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差异让一个身处异乡的年轻人有些无所适从,最痛苦的时候甚至想放弃在英国的学习,但老师最终坚持了下来。谈到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李老师觉得最重要的是锻炼与人交流的能力。面对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同学,如何和他们交往,融入他们的圈子是每一个留学生不得不面对的事情,老师提供的方法是强迫自己和外国人交流,无论是住宿还是参加外国人的Party,老师一直把自己暴露在外国人的圈子里,久而久之,自信和开朗就取代了一开始的害羞和拘谨。另一方面,要坚持看书,老师说自己一开始到英国时学习中级宏观经济学和中级微观经济学尚有困难,阅读论文时甚至整个部分都读不懂,但是老师还是坚持阅读教材和论文,在修读完一些课程后再去温习之前的内容,不断消化吸收,这样才慢慢在经济学研究方面有了进展。在访谈过程中,老师的语气显得轻松幽默,但这样轻描淡写的背后,不知凝聚了多少汗水和辛苦。
【专业方向】
在埃塞克斯大学学习一年之后,李老师觉得经济学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学习,于是申请了诺丁汉大学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学硕士,之后留校继续攻读国际贸易专业博士,期间和导师合作研究了中国清朝粮食价格数据相关的课题,这一研究也进一步拓宽了李老师的研究领域。老师说自己的研究领域很杂,总体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研究贸易问题,例如“一带一路”中的对外投资问题;二是研究经济史,比如老师的博士论文,利用具体的贸易模型分析中国经济,而在研究中主要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发展问题。老师还提到现在准备研究社交网络领域的问题。老师说,研究方向多带来的困难是思维很难集中在一个点上,但是带来的好处是视野可以得到进一步拓展,跨学科的思考也给学术研究带来很多便利,总的来说,处理得好的话,利大于弊。
【学术的社会使命】
谈起这些年的留学经历,李老师说,这不仅仅在学术上给了自己很大提高,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改变了自己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对自己各方面的成长都大有裨益。
谈到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经济学,尤其是中国当前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老师颇有见解。他觉得作为一个学者,其实还是应该有中国读书人的国家情怀。客观讲,做学问的人其实占用了优质的社会资源,有责任回馈社会,而不能汲汲于名利,同时他告诫我们,作为年轻人,我们更应该多运用自己所学,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关注国家的发展,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寄语学生】
在采访的最后阶段,李老师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有一种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尤其是年轻人,你的志向并不需要像改变社会这么宏大,但是必须有意义。在处理不同问题、与不同人交往的时候,必须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正义感。多年的留学生活使他感觉到,也许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处事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与不同人相处也应该保持尊敬。
此外,在学生与老师交流互动方面,李老师认为,因为职业属性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需要保持一个合理距离。过于生疏,不利于学生从老师身上学到课本知识之外的更多东西;但过于亲密,可能会导致学生太过随性,也不利于老师学生之间的正常交流。李老师认为,学生应带着问题主动与老师互动,老师不可能了解到每个学生困惑,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有的放矢,才能和老师更好地交流。
【采访后记】
“你们三个汉子采访我一个,我敢严肃吗?哈哈。”这是采访完之后李老师给我们回复的一个邮件,足见李老师的坦率与真诚。本以为和老师的采访会比较严肃,但从一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平易近人,虽然整个访谈的期间我们聊了很多话题,但在此仅将访谈内容精简成为这样一篇短的人物专访。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受益匪浅,也希望通过这篇专访,让更多的同学能够了解李老师。
(WISE2014MA 丑高武 张能 张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