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给全球经济和公众健康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截至2022年2月15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4.1亿例,累计死亡病例高达580万例。前期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自然感染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并可对后续再感染提供有效保护。而明确此类抗体对后续再感染的保护效果,对于评估群体免疫水平、预测疫情发展态势以及制定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研究对象、样本量、检测方法以及随访时间等关键因素在不同研究中存在差异,目前对于自然感染诱导抗体的保护效果水平及持续时间仍然存在争议。
我院研究人员对COVID-19再感染主题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检索,采用双人双筛策略,从15021篇初筛文献池中最终筛选出19篇目标文献纳入分析。通过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纳入文献质量良好。研究发现,在无疫苗接种史人群中,基线血清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后续COVID-19感染合并发生率比为0.16,表明既往自然感染诱导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对预防后续再感染的保护效果为84%,并且对于症状性COVID-19的保护效果优于无症状感染(91% vs. 72%),该效果与疫苗相当或优于疫苗。此外,医务人员由于需要与患者反复密切接触,其暴露风险远高于一般人群,自然感染抗体在医务人员(78%)中的保护效果低于一般人群(86%)。老年人群免疫系统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自然感染抗体在老年人群中(74%)的保护效果低于年轻人群(84%)。持续性方面,自然感染抗体的保护效果衰减速度相对缓慢且至少可维持13个月。
此项研究的主要局限性是所纳入的研究均于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开展,在随访期内多数研究对象没有经历Delta及Omicron等变异株大流行。自然感染抗体对具有显著逃逸能力的突变株的保护效果是人们非常关切的重要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价自然感染抗体针对类似Omicron等高逃逸性、高传播性新发突变株的保护水平及持久性。
图1 基线血清阳性和血清阴性组间合并感染率比
图2 基线血清阳性和血清阴性组间感染率比随时间变化趋势
近日,该研究成果以题为“The Protection Provided by Naturally Acquired Antibodies against Subsequent SARS-CoV-2 Inf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的论文在线发表于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我院博士生陈祺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我院吴婷教授、苏迎盈副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单元、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2221751.2022.2046446
(图/文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