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时代号召,2025年7月11日至7月17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智牧兴乡”实践队深入福建省闽清县、连江县及福清市,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调研活动。实践队紧扣技术创新赋能养殖业发展这一核心课题,对丰达农业产业园、宝峰水库、鑫茂渔业及光阳蛋业等具有代表性的养殖业主体展开走调研,全方位探究生态养殖、智能装备、产业融合等模式在养殖业产业振兴进程中的实践路径。
为探寻科技赋能闽清养殖业情况,“智牧兴乡”实践队参观了丰达产业生态园。该产业园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与高校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大力研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持续优化种养结合模式,在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方面取得显著成。尤其是其生态精养技术,严格遵循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律,构建起鳗鱼与浮游生物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配合空气能智能温控等节能环保技术,成功实现“零排放、零污染、零用药”的绿色发展目标,不仅有效缩短了鳗鱼生长周期,更使产量和利润得到大幅提升,为农业产业绿色转型提供借鉴;而“种养+”一体化模式及航天育种技术的应用,更是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彰显了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显著成效。当日下午,实践队员前往宝峰水库,了解到其依托优良水质条件,严格按照生态养殖标准规范,采用多品种食物链互补生态模式,在切实提升鱼类品质的同时保障稳定产出,生动展现了生态养殖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价值,为推动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图1 实践队队员与丰达生态产业园陈谟凑庄主合影
图2 丰达生态产业园陈谟凑庄主向实践队员讲解鳗鱼养殖技术
在深入探究陆地生态农业与淡水养殖的创新实践后,实践队的目光从内陆水域转向了更为广阔的蓝色海洋,聚焦于深远海养殖这一潜力巨大的领域,以期全面把握不同水域养殖模式的发展脉络与创新路径。在福建鑫茂渔业的“定海湾1号”智能化养殖平台上,队员们了解到,该平台紧扣渔业现代化发展要求,配备可旋转网笼、智能水质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设备,大力推动产业向生态化、智能化转型。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制定了科学明确的产业布局规划,旗下产品严格遵循质量安全标准,凭借优良品质赢得市场认可。实践队还走访了当地养殖散户,深入了解传统渔排在智能化发展趋势下的革新需求,旨在为推动渔业产业升级汇聚多元智慧,提供多元视角,助力渔业产业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图3 实践队队员采访鑫茂渔业负责人
图4 实践队员对散户进行访谈
图5 实践队员与鑫茂渔业负责人合影
结束连江县定海村的调研后,实践队将目光转向畜牧养殖业的智能化发展。实践队来到福清市光阳蛋业养殖基地,深入了解了“木鸡郎”智能养殖机器人在蛋鸡养殖中的重要作用。该机器人通过实时监测鸡舍关键数据,有效提升了养殖管理的精准化水平。同时,实践队还了解到,基地鸡蛋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后供应知名商超,建立了全程溯源系统,可追踪生产信息并与专业机构共享数据,为保障食品安全筑牢防线。此外,通过鸡粪加工有机肥形成的绿色循环模式,积极践行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有效推动了资源循环利用,生动展现出现代养殖在智能化、标准化与绿色化方面的显著优势。
图6 光阳蛋业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介绍鸡舍工作流程 
图7 实践队员观看机器人工作监控
图8 实践队员与光阳蛋业工作人员合影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在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加快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均发挥着关键作用。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紧密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深入分析调研数据,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投身乡村振兴的殷切期望。
文|陶黄沁
图|刘如一
审核|张兴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