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刘泽亮
职称:教授
邮箱:lzlzen@xmu.edu.cn
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中国佛教哲学
教育经历:
1、1987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2、199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获哲学硕士学位;
3、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1990年-2001年,湖北大学任教,1996年任副教授,2000年任教授;
2、2001年至今,厦门大学任教;
3、2003年至今,厦门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4、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5、2008年-2010年,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
6、2011年-2017年,朱子学会秘书长;
7、2010年-2018年,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8、2013至今,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宗教学评审组成员。
教授课程:
中国哲学史(本科课程)
禅道智慧(本科课程)
中国哲学经典选读(硕士课程)
佛教哲学基础(硕士课程)
佛教哲学研究(博士课程)
代表性论文:
1、“格物致知”考辩,《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2、中国的心学传统,《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3、“万物皆备于我”考辩,《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新华文摘》1992年第6期全文转载。
4、陆王心学心物论,《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5、《传心法要》的逻辑结构,《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4期。
6、中国的仁学传统,《鹅湖》,1996年第1期。
7、生生之道与中国哲学,《周易研究》,1996年第3期。
8、方以智禅学思想通观,《石头希迁与曹洞禅》,岳麓书社,1997年11月。
9、黄檗禅学与裴休、李忱,《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0、黄檗禅学智慧通观,《禅学研究》,1998年第3辑。
11、士大夫与禅宗,《佛学研究》,1999年年刊。
12、抗战时期弘一大师思想论要,《抗战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3、宗教伦理与世俗道德,《道德与文明》,1999年第2期。
14、从郭店楚简看先秦儒道关系的演变,《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5、从中国黄檗禅到日本黄檗宗,(台)《中国佛学>,1999年秋季号。
16、黄檗禅学的道禅品格,《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3期。
17、郭店《老子》所见儒道关系及其意义,《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18、唐代文化异动与黄檗禅学,《’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讲座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19、佛教世俗化与佛教化世俗,载《世纪之交的宗教与宗教学研究》,珞珈哲学论坛第四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20、紫柏真可《解易》浅绎,《道韵》,2001年12月。
21、克尔凯郭尔与德国哲学散论,《德国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22、从《五经》到《四书》:儒学典据嬗变及其意义――兼论朱子对禅佛教思想挑战的回应,《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
23、禅与言: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中国禅学》第一辑,2002年6月。
24、朱熹与禅:禅的儒化与儒的禅化,《儒家文化的现代透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25、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及其意义《闽南佛学》第一辑,2002年12月。
26、禅宗智慧与人间佛教,《觉群》,2002年第4期。
27、儒释之间:朱熹与禅散论,《(台)普门杂志》,2003年5月第十五期。
28、即心即佛的人生智慧与心国共治的智慧圆融,《福建宗教》,2003年第2期。
29、希运禅师小传,《面向21世纪的福建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30、从《周易禅解》看三教关系,《道学研究》,2003年第1期。
31、《周易禅解》哲学智慧通观,(台)《哲学与文化》,2003年第6期。
32、由迹求道,以禅证儒--游酢思想地位的再认识,《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3、易相与禅说,《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34、玄学是儒家道家化的过渡形态,《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海风出版社,2003年6月。
35、禅道语默悖论的哲学诠解,《潮声》,黄山书社,2003年12月。
36、禅道哲理化、现代化和世界化的探索——傅伟勋禅学研究与中国禅道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37、石头禅系援易入禅及其意义,《禅宗与中国佛教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38、《首楞严经》禅道智慧三题,《觉群》第三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
39、《二入四行论》源出典据及其意义,《觉群》第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
40、借易说禅:说不可说之说,刘大钧主编《大易集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41、《楞伽经》人间佛教义趣论要,《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2期。
42、从三教论衡看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海峡两岸文化与传播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42、从禅宗的两次过度看东山禅的地位,《黄梅四祖寺与中国禅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44、佛陀三德与现代社会,《行愿大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9月。
45、佛法与哲学关系管窥——纪念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6月。
46、从黄檗宗旨到临济施设,《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47、“平常心是道”考辩,《马祖道一与中国禅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
48、禅道交涉与道学重构论纲,《道学研究》,2006年第1期。
49、惠洪禅学的人间性格,《禅宗与人间佛教》,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6年。
50、理念与实践养成的人间佛教,(台)《人间福报》,2006年1月1日第6版。
51、《马祖语录》释义,《禅宗大师马祖道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3月。
52、俗语佛趣话《楞伽》,《佛教研究面面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
53、以武演禅:少林功夫的宗教文化内涵分析,《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4期。
54、黄檗禅学智慧及其现代意义,《佛教文化》,2007年3期。
55、楚山绍琦及其禅学,《禅心映天成,显密照石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56、A Study on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Esoteric Buddhist Language,《Esoteric Buddhist Studies:Identity in Diversity》,2008年第3期。
57、尊道贵德,养育才器——《禅林宝训顺硃》与现代僧教育,《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
58、弘一大师:以戒为师、砥砺僧格的典范,《溯流徂源——毗庐寺与中国近现代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5月。
59、禅道哲理化、现代化与世界化的探索,《佛教与现代化》,2008年1月。
60、圆瑛法师三教观论略,《文化教育慈善》,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61、从《五经》到《四书》:儒学典据嬗变及其意义,《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一辑,中华书局,2008年11月。
62、明州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笺释,《弥勒文化与和谐社会》,宁波出版社,2008年10月。
63、千年黄檗百年魂,《中国佛学百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64、“平常心是道”考辩,《马祖道一与中国禅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
65、尊道贵德,养育才器,《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
66、佛经所见舍利崇奉及其意义管窥,《中国佛教的佛舍利崇奉和朝阳辽代北塔》,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6月。
67、摄心为戒,禅律俱运——延寿《受菩萨戒法》思想及其伦理特质,《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二辑,2010年4月。
68、延寿观心思想考论——以《宗镜录》、《观心玄枢》为中心,《厦门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69、弘扬佛迹文化,打造幸福景谷——从首份《全球幸福指数报告》说起,《首届云南景谷佛迹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
70、禅宗“南顿北渐”说再省察,《哲学辑刊》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71、《大乘起信论》:一心抑或二心,湖北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72、陶奭龄著述考论,孔子研究,2019年第5期。
代表性著作:
1、《涵化圆融:禅道会通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9年3月
2、《死去活来:禅道智慧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11月
3、《一心万法:延寿学研究》(合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12月
4、《永明延寿禅师全书》(上中下)(点校整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
5、《中国文化讲习录》(合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6、《宗说俱通——佛教语言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
7、《佛教研究面面观》(主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
8、《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9、《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合著),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10月
10 、《中国文化厄史》(合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