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月份的南安普顿莺语乱城,春波拍岸。在这美好的春季,南安孔院应邀举办了两场慈善文化活动,为当地民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的良机。
当地时间3月19日,南安孔院应大学慈善团体之邀在南安普顿大学Highfield校区为当地7至11岁的弱势家庭儿童举行了慈善文化活动。针对服务对象都是活泼好动、喜欢动手的儿童,孔院安排了剪纸、灯笼制作、熊猫泥塑、踢毽子、笛子表演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让孩子们享受了一场充满春天气息的中国文化飨宴,使他们在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孔院老师和志愿者与活动组织者合影)
一个月后的4月18日,南安孔院再次应邀在Friends of St. James'Park 举行了第二场慈善文化活动。此次活动是应Shirley社区慈善团体之邀面向当地民众开展,作为社区一年一度盛大复活节活动的一部分。活动当日春光明媚,加上复活节的烘托,现场气氛热闹欢快。此次活动中,孔院除了保留很受欢迎的熊猫捏泥和灯笼制作工作坊,还增加了画京剧脸谱、编中国幸运结和手链等手工活动。西方节日热情洋溢的氛围和东方文化古典韵味的魅力在这阳光和煦的春日里和谐融为一体,给当地民众传递了无限的爱与快乐。
(孔院老师和志愿者合影)
画京剧脸谱
色彩鲜艳的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所在,也是中华国粹的形象写照,几张京剧脸谱成品刚摆上桌,便深深吸引了英国民众的目光。4月18日的南安普顿艳阳高照,午时的太阳甚至有些毒辣,但这并没有减退孩子们画脸谱的热情,一波又一波的访客围绕在孔院的活动场所成品认真绘制脸谱,有的孩子还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加工。一张张表情各异的脸谱好似春日的牡丹花竞相绽放。孔院老师和志愿者们在春日的暖阳下、在人们的热情中,用汗水谱写了一曲友谊和谐的乐章。
编中国幸运结/手链
用巧手和彩绳编出的中国幸运结和手链,饱含了孔院传送给当地民众的好运与祝福。红、黄、绿、蓝、紫,五颜六色的编织绳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绚丽。虽然幸运结手工刚开始学比较难,有些成年人都望而却步,但喜欢挑战的青少年毫不畏难,跟着孔院老师提示的步骤认真学编,多次努力后终于编成了完整的中国结或手链。陪在一旁的妈妈们看到孩子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后,对孔院老师由衷地表达了谢意,表示以后也想买绳在家学编。
剪纸/灯笼制作
“数家祈福来浇奠,剪纸糊灯做上元。”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剪纸和灯笼就像一对“孪生子”,把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乐观、热情彰显得淋漓尽致。孔院在春节文化活动中的剪纸和灯笼制作深受当地民众喜爱,这两次慈善活动组织者也特地请求孔院教孩子们剪纸和制作灯笼。
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之一。一把剪刀,几张彩纸,纸随剪转,心随纸动,目之所及,皆是生动。负责教剪纸的老师给孩子们耐心讲解着剪纸技艺的要领以及剪纸图案的文化含义。看着老师们咔咔几下后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便出现在手中,孩子们一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剪。在灯笼工作坊,为了与中国文化以及当下季节相呼应,孔院老师们除了准备常用的国风花纸,还特别制作了红梅、雏菊、薰衣草等花纸,五彩缤纷的灯笼纸迅速吸引了访客的目光。在孔院老师和志愿者们手把手耐心教授下,孩子们纷纷争做小能手,制作出一个个生动可爱的剪纸作品和色彩斑斓的各式灯笼。
熊猫泥塑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是中国国宝,深受各国人民尤其是小朋友们的喜爱。尽管孩子们多活泼好动,但在泥塑的过程中,他们却出奇地安静与耐心。瞧!他们做得多专注!捏出了自己喜爱的熊猫作品后都兴奋地展示给大家看,可爱的笑脸上写满了自豪。
踢毽子/笛子演奏
踢毽子起源于中国汉代,历经数千年,至今仍为中国人所喜爱,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且在中国少年儿童中十分流行的大众化运动。这种在中国稀疏平常的运动,在外国友人眼里却成了新奇玩意儿,不仅小朋友开心地争相竞踢,成年人也忍不住蹦蹦跳跳起来。在3月19日的活动中,孩子们踢完毽子后,孔院学生林瀚淼还给孩子们吹奏了几首中国笛子乐曲。在吹奏每首曲目之前,瀚淼都将曲目背后的中国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们听。异国的曲风、悠扬的笛声,引来孩子们阵阵喝彩。
这两次活动在孔院老师们的精心组织和志愿者们的鼎力配合下均圆满举办,接待访客共计两百余人。活动结束时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恋恋不舍、余兴未尽,非常期待能再参加孔院的活动。其中4月18日的这场社区复活节活动约有两千多人参加,而孔院的工作坊是当天最热闹的摊位之一。活动结束后,社区组织者对孔院深表谢意,并邀请孔院在九月再次参与社区活动。在活动中,有些家长也对孩子学习中文表示了兴趣,认为掌握了中文可以让孩子今后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并询问了语言学习的相关资讯。
爱无国界。孔院给当地民众送去的这份春天的爱,就像这明媚的阳光一样温暖着大家的心,并让英国朋友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国人民的友善。相信这份爱能在大家心里埋下中英友谊的种子,让我们静待种子发芽开花。
撰文:李君涵/杨柳
审校:郑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