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在六十多年来的海外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厦门大学“侨、台、特、海”的独特优势,逐步形成了面向世界与侧重东南亚及港、澳、台,来华学习与远程教学并举,长期进修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兼备,以及走出国门在海外办学的教学特色。
六十多年来,学院为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万多名中文、中医等各类专门人才,招收培养了2万多名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各类外国留学生和台港澳学生,培训了1万多名外国教育官员和本土教师,在海内外享有“传学四海,载誉五洲”的盛誉。
这些学有所成的院友们,将所学带回自己的国家,他们不仅能轻松地使用汉语进行交流,为他们在相关领域获得华语优势,还为当地的华文教育及相关华文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有些在华文文学领域还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促进了中华文化对外的交流与传播。从本期起,将不定期推出在华文教育、文学等领域具有突出成就的院友作品,通过他们对异国风情、学习生活等成功经历的分享,希望能对在外的海外学子给予鼓励与启发,也扩大学院在海外华文教育等领域的影响力。
本期选取的文章来自知名院友赵明(原名姚伟民),他1961年生于湄公河畔,祖籍中国福建,先后毕业于越南财政会计专业学校、中国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28岁开始写作,习作发表于越南华文《西贡解放日报》、《越华文学艺术》、《越南华文文学季刊》,以及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华文刊物、华文文艺网站。1990年获得越南华文《西贡解放日报》征文一等奖,2006年获香港《2006年度诗网络诗奖》优异奖。2012年出版新诗、散文、小说、译作集《守望寒冬》等。成果丰硕,在华文文学领域成绩突出。
本文是作者的一篇具有越南乡土气息的散文作品分享,文笔清新,洒脱,信手拈来,又满怀感情。
永熙走笔
赵明
如果说,世上会有很多人知道金兰湾在哪里,有什么样的地位,并非言过其实,那么,越南本国就有不少人不知道永熙湾的存在,也不为过。
默默的生存在别人光环下,默默与日月为伍,与沧海为邻,默默待在潘朗市与举世闻名的金兰湾之间的一个小渔村,随着公路的逐渐开通而走进人们视野,日益被喜爱清幽的游人所乐道,小小一处海湾让永熙村从此不再寂寞。
主山国家公园本身就是一个吸引探幽族的景点,永熙村就像一条龙的眼睛。在这里可以饱览青翠的山姿,那绿,让人心旷神怡,还有湛蓝的海水,那蓝,直接让人理解她的深邃,还有,海底那斑斓夺目的珊瑚,让人眼前一亮,痴迷忘返。当然,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堪称国家第一咸的海水,咸得发呛,咸得载得起人,令人难忘,而宁顺省国道两旁广袤无垠的盐田就是明证。
永熙人很少大声说话,不温不火,至少我在的三天三夜是如此。买卖不欺人,待人以真诚平易是永熙人的特征,把平日在胡志明市灌满耳朵的吵嚷叫骂吶喊,急促的汽车喇叭还有歇斯底里的机车声,带到永熙,会变成一种难言的尴尬。
真的是一个弹丸之地,这小村却有两个集市,一个是早晨六点到九点的早市,有鱼肉蔬菜水果服装日用品,九点半之后,一片空旷,没有鱼鳞菜头,没有纸屑果皮,什么都没有。对面不远处还有一个夜市,专卖吃的,十九点开始,二十二点打烊,翌日清早五点钟起来晨运,经过一看,没有残羹剩饭,没有空瓶空罐,什么都没有,那些坐过吃过的痕迹。号称全国第一大的胡志明市,垃圾呀,路旁一袋挤着一袋,桥上一袋迭上一袋,巷口一袋挨着一袋,电线杆下一袋压着一袋,还有人行道上满地食物的痕迹,比起来,永熙真是寒酸极了。
永熙人出现最多的是清早,海上归来,儿童上学,主妇上街,露天咖啡。往后就稀稀疏疏了,晚上十点钟,码头一片黑,夜市一片黑,到处一片黑,海上闪闪灯火,是捕鱼人在谋生。
如果说胡志明市像一个中年贵妇,衣着光鲜,满身珠光宝气,雍容华丽,满怀信心在高谈阔论,不小心时偶尔让口沫飞溅,永熙村就是一个十足的村姑模样,布衣长发,默默伫立在黄昏里,迎风飘散她的朴实,让暮霭将来客融化在她的纯真;而得天独厚的金兰湾,因为特殊的地位,不得不经常同国际话题扯在一处,长年显山露水,头角峥嵘,永熙村这小小的海湾还是不慌不忙地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静静地与日出为伴,与日落为友,地久天长,宠辱不惊,即使是最吝惜情感的硬汉,也禁不住为她的淡定而动容,对她倾注自己的爱。爱她的憨厚,爱她的与世无争。
不一定要很高才是山,不一定要很深才是海,不一定要很大才是湾,不一定要很繁华才受人仰慕,只要自己喜欢,情之所系,那就是爱。
(2017、6月艳阳天)
(《越南华文文学》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