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晚7点,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名家讲坛系列讲座第十七讲-——“‘文化点’的选取与教学”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隆重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王学松教授担任主讲,由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耿虎教授主持,学院100多名师生在线参加。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分别是中文教学的“文化点”如何确定,以及如何进行“文化点”的教学。王学松教授指出,对于文化点的选取,我们可以尝试从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入手,在选取出合适的“文化点”后,运用“文化三角形”等方法进行文化教学。
王教授在介绍完文化教学缺乏文化大纲的大前提和背景后,首先提出了两个鲜明的观点:文化教学要结合词汇进行教学,文化教学要根据学生兴趣不断调整。王教授说,我们相信未来一定会有科学的文化大纲,但针对目前缺乏文化大纲的现状,我们要放下“文化大纲”和“用中文教文化”的执念,结合语言教学用学生母语进行文化教学。
接着,王学松教授讲解了胡明扬专家对于文化因素的研究理论,文化因素可分为六类,受自然地理环境、特定思维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制度、传统习俗、认识方式和语言习惯等制约和影响的文化因素都可以选取出来作为“文化点”。王学松教授在讲授文化因素的分类时,还结合了北京的四合院建筑以及中西方的“龙”进行具体讲解,生动有趣,让在场师生对文化因素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王教授还为大家呈现了中国文化符号调查研究成果,通过调查韩国、泰国等国家的中学生对“你认为最有代表性的中国符号”的看法,统计出前20种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这一研究成果对我们关于中国符号的选取具有宝贵的实践参考价值。
另外,王教授还通过中秋节吃月饼这一文化活动阐释了“文化三角形”理论,文化产品“月饼”要和文化习俗“中秋节”以及文化观念“团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固定的“三角形”框架,适用于所有文化教学活动中。
在讲座的尾声,王学松教授提出了自己对语言学习的见解。他说,语言是为了思考,而不仅为了交流,文化先行有助于语言学习兴趣的触发。主讲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踊跃提问,王教授对同学们的疑问进行了一一解答,此次线上名家讲坛系列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讲座是一场知识的洗礼,让我们对“文化点”的选取和教学有了更全面系统的理解,启发我们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在文化教学时,要选取合适的文化因素和代表性的中国符号,灵活利用母语和“文化三角形”等多种方法,放平心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努力在文化课堂中呈现最佳的文化教学效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真正地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图/文:肖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