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嘉庚建筑的源流与传承】建南楼群(下篇)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3日 来源:宣传部

在厦门大学的嘉庚风格建筑中,以建南楼群最为宏伟壮观,她是陈嘉庚先生亲自督建、呕心沥血所铸之瑰宝,巍峨俊秀、端庄典雅,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韵味。

在上篇,我们走完了建南楼群建设的历史脉络,并从建筑艺术鉴赏的角度出发,发掘了建南楼群一砖一瓦间的独特建筑理念与严谨而富有张力的造型设计,及背后所蕴含的嘉庚智慧。下篇,我们将继续探寻建南楼群背后的故事,感受砖瓦间所承载的一代代厦大人所崇尚的文化品格和历史人文情怀。

拄杖踏步 “走”出来的楼群

当历史的画卷回溯至1950年,陈嘉庚满怀着对厦门大学的挚爱与建设的热情,开启了新一轮的学校建设。他站在建南楼群前,满怀豪情地说:“我要让外国的轮船一进厦门港,首先就看到一座中国的大学!”

怀揣着这份信念,陈嘉庚亲自披挂上阵,从细致入微的图纸设计,到紧张的施工进度和经费调拨,再到工地上遇到的种种难题,他都事必躬亲,一丝不苟。每周都乘坐小渡轮,从集美来到厦大工地“办公”。期间,他时常会用拐杖轻轻敲打建筑材料,用闽南话与来自泉州惠安县的石匠交流。

据当时的工人黄清发回忆,陈嘉庚朴素而认真的身影让他至今难忘:“他戴着帽子,拄着拐杖,走到哪里拐杖就指到哪里,总是与一旁的设计师讨论着方案,非常负责任。”

陈嘉庚的时间观念极强,每次都准时早上七点半到校。有一天风雨大作,建筑部同志说:“快七点半了,看今天天气,陈嘉庚肯定不会来了。”话音刚落,门外陈嘉庚就拄着拐杖出现了。

(陈嘉庚(前排右一)在厦门大学建南楼群的工地上视察,摄于1955年)

对于建筑设计,陈嘉庚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理念与设计。他觉得市面上的瓦片设计不尽如人意,于是亲自绘就图纸设计。他曾致信给原厦大建筑部主任陈永定,在信中特别指定了厦大成义楼、建南大会堂所建用材:“为成义楼正面柱白石配红彦只,不正雅观,兹可取用之。惟后面尚有四支柱,决不仿用,将所打成之石,可作礼堂底座之用……”一字一句间,流露出他对建筑的独到见解。

(建造中的建南楼群)

建南大会堂的设计,更是陈嘉庚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底层入门廊处到厅里有两组石板台阶踏步,外面五级,里面三级,总合起来八级。陈嘉庚意在以此纪念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象征经历过1937年-1945年八年全国性抗战与三年解放战争的艰苦奋战,意欲告诫师生:胜利来之不易,应当永远纪念,奋发图强。建南大会堂底层门廊入大厅,中间的大门的拱塞用辉绿岩雕刻着龙虎图案,象征着龙虎把大门,坚固无比,意在对外宣告:谁敢来侵犯,最后都要碰得头破血流。

(陈嘉庚在建南大会堂举行的庆祝校舍落成典礼大会上讲话,摄于1955年06月11日)

建南楼群由陈嘉庚亲自督造,可以说是陈嘉庚拄着手杖,带着一位位厦大建筑者踏步“走”出来的。融入了建筑智慧,倾注了艰辛的汗水,1954年12月,建南楼群于厦大海滨拔地而起,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碧波万顷与茫茫东海之间。

急公尚义 乐善好施

在南光楼旁的葱郁林地中,李光前的雕像静静地伫立着,正对着上弦场,目光如炬的“李光前”犹如一位沉默的守望者,守护着、也见证着厦大辉煌的办学发展历程。李光前,这位被誉为“南国之光、华社先贤”的杰出华侨领袖,以其高尚品质与卓越成就镌刻了兴资办学、无私奉献的人生非凡历程。而他的家族后代,也传承了李光前急公尚义、乐善好施的品格,续写着弘扬嘉庚精神的绚烂篇章。

(李光前雕像)

李光前,原名李玉昆,是新加坡著名的华人实业家、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对“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宗旨的生动诠释。他与岳父陈嘉庚同心同德,共同创办实业,教育报国,资助文教和科学研究等社会公益事业。他慷慨解囊,捐资六百余万港币用于支持建设。

更令人敬佩的是,李光前捐建厦大的这些楼群是无条件的,唯一条件就是在厦大所捐建的各楼群不得写上他的名字。这也彰显了其一贯作风:只有奉献,无需留名。

李光前捐巨资兴建的厦门大学及诸多校舍群,唯有一栋以“光前”命名,也无任何李光前捐建碑刻说明。厦大诸建筑群只是用李光前的故乡(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即今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相关地名命名。如“建南”“南安”“南光”“芙蓉”“丰庭”“竞丰”“国光”等。另以其三子“成义”“成智”“成伟”之名命名建筑。曾有人问及李光前:“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而用三个儿子的名字命名呢?”李光前笑答:“我用三个儿子的名字命名,其主要原因是要让这三个儿子知道父亲的苦心,哪天我千古了,希望他们能记住并继续关心厦门大学”。

兄弟三人也没有辜负父亲李光前的期待,自1994年起,在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昆仲领导下,李氏基金先后慷慨捐资人民币1.7亿元,修缮建南楼群和石板路面,使校园旧貌焕然一新;捐设助学金,为家庭困难学生解除求学后顾之忧;资助厦大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氏基金捐资翻修厦大医院门诊大楼“成伟楼”,捐建李光前医学院、陈爱礼国际护理学院。

现如今,漫步在厦门大学校园,李氏基金留下的印记随处可见:建南楼群前的李光前雕像已然成为厦大师生领悟嘉庚先生、光前先生初心,弘扬感恩大爱的重要依托,“南光”“成义”“成智”“成伟”等建筑均已成为厦大思明校区的经典文化符号。

李氏基金会秉承“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之宗旨,弘扬“急公尚义、乐善好施”之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嘉庚精神在新时代的动人内涵,其深情厚谊和光辉业绩将为每一位厦大人所铭记,并将嘉庚精神传承并弘扬下去。

钟声悠扬 艺术舞台

“母校的钟声悠悠不断,隔着一排相思树,淡定的雨雾,从四十年代的尽头传来,恍惚在唤我,逃学的旧生,骑着当日年少的跑车,去白墙红瓦的囊萤楼上课。”这是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记忆中的厦门大学。如今的厦大还保留着上下课人工敲钟的传统,校园内仍然“钟声悠悠不断”。这座钟楼位于建南大会堂的小天台上,300多斤的黑色铁钟挂在棚子下,当中悬着一个敲钟的大铁球。敲钟人每天要敲19次钟,提醒学生起床、上课、下课。

(建南钟声)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洒落,6:30分的钟声便已悠扬地响起,唤醒了沉睡的校园,新的一天随之开始。傍晚,太阳的余晖洒在建南楼的飞檐石壁上,夕阳西下,18:20分的钟声准时响起,它如同古老的诗篇,穿越岁月的长河,轻轻诉说着厦大的故事……在厦门大学,钟声每天都回荡在静谧的校园,它不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嘉庚精神与南方之强百年文脉的深邃回响。

从历史记载看,厦大的钟声已逾百年,而最早的那口大钟是在1919年的冬天,陈嘉庚在他的老家集美铸造的。即使在抗战时期内迁长汀,钟声也没有停过,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它见证了厦大迁往长汀的抗战史,也见证了陈嘉庚的智慧与远见。厦大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曾说:“当年在长汀,很多人根据厦大北极阁的钟声判断时间。”一百年来,即使岁月更迭,地点变迁,钟声却从未停滞,厦大也是全国唯一仍然保留着以钟声作为师生作息提示的高校。

每一声悠扬的钟声,都如同历史的涟漪,在建南楼的古老石壁上泛起层层回响,她象征着对厦大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的坚守和对把厦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执着与努力。

建南大会堂除了用于学校大型集会、典礼之外,更是一代代厦大人赓续精神血脉、张扬青春风采的艺术大舞台。

(《南强颂》剧照)

2011年,厦大90周年校庆期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南强颂》首次在这个古朴的会堂上演。整部史诗以《厦大校歌》为音乐主旋律,再现了陈嘉庚等开创者艰难坎坷的办学之路和新一代建设者奋发图强的强学之路,每次演出临近结束时,全场厦大人都会豪情满怀齐唱校歌,“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

(《嘉庚颂》剧照)

《嘉庚颂》《南强颂》《南强红笺》《遥望海天月》《长汀往事》……一部部以校史先辈故事为原型的校史精品剧目,以鲜活的艺术表达形式,凝炼百年辉煌办学历程,作为传统保留项目在校庆、新生入学季上演,在代代传承中常演常新,让舞台也成为育人的重要课堂。

(《哥德巴赫猜想》剧照)

每每演出后,总有台下师生感动落泪,如“陈景润”站在高台上挥撒手稿、发出心中呐喊的等等经典画面,也成为一代代厦大人心中深刻的记忆。厦大的百年办学历程、红色基因和“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经过艺术媒介传播后,不仅让演出者对其感同身受,也让台下师生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认识。参演同学说:“我可以给很多人畅快地讲述厦大的四种精神,以及其中的五个代表人物。告诉他们为什么厦大有如此深厚的红色底蕴?为什么厦大有如此坚强不屈的大学精神?这是我身为厦大人的自信,更是向社会展示和传播属于厦大的底气和自信。”正所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校史剧所承载的历史与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厦大的师生们。

悠悠钟声回响,建南舞台璀璨不息,一代代厦大学子在剧目鉴赏的“观”中找到与历史对话的窗口,在育人实践的“演”中切身感悟先辈的崇高品质,在艺术滋养中厚植高尚情操、鼓起理想的风帆,走出一方校园,迈向辽阔天地,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栋梁之才。

【参考资料】

1.张建霖著,《厦门大学校园建筑赏析》,厦门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2.庄景辉著,《厦门大学嘉庚建筑》,厦门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3.陈支平主编,《厦门大学百年校史1921-2021年》,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4.厦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新加坡“李氏基金”:薪火传承 泽惠苍生。

5.黄佳畅,追溯办学艰难历程 传承发扬爱国精神 ——陈嘉庚与百年厦大,鹭风报。

6.王志鹏,解码厦大校园文化基因。


出品:党委宣传部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文字整理/钟润荷

图片提供/党委宣传部、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档案馆

主图设计/关可心、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第四党支部


【往期链接】

1.爱国兴学嘉庚志中西合璧建筑魂

/xmu/smu_news/info/1771/463961.htm

2.群贤楼群(上篇)

/xmu/smu_news/info/1771/466411.htm

3.群贤楼群(下篇)

/xmu/smu_news/info/1771/468171.htm

4.芙蓉楼群(上篇)

/xmu/smu_news/info/1771/469911.htm

5.芙蓉楼群(下篇)

/xmu/smu_news/info/1771/471931.htm

6.建南楼群(上篇)

/xmu/smu_news/info/1771/473241.htm

【责任编辑:曾文萃】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