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程思政】《独联体概况(下)》:扎根中国传统沃土 放眼丝路多元文明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3日 来源:

【课程名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培养更多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俄语是联结“一带一路”沿线多国的重要语言工具。《独联体概况(下)》是俄语专业的一门方向性课程,将丝路沿线俄语国家国情文化与思政学习相结合,借助“云班课app”,倡导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该课程将国际热点问题与国家大政方针相结合,通过国情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在坚定“四个自信”中深刻理解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深刻认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老师们提到的俄语国家文化知识与中俄文化差异。这堂课让我们置身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上,放眼不同国家的文化,更好地思考和理解本国文化……”谈及对《独联体概况(下)》这门课程的感受,2018级俄语专业的本科生林靖雪这样告诉我们。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加快推进,丝路沿线俄语国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参与国,与中国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具有很深的可探究性。外文学院俄语专业五位中青年教师将丝路沿线俄语国家国情文化同思政教育相结合,联合开设了《独联体概况(下)》课程。课程涵盖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中亚地区伊斯兰教因素和节日文化、俄乌关系、俄罗斯东正教文化、反恐行动等十个专题教学。据课程负责人于丹红老师介绍,过去该课程侧重于普及俄罗斯文化,现在则将涵盖丝路沿线各俄语国家,结合时政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同时搭建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促进“民心相通”。带着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使命,让我们一同跟随《独联体概况(下)》课程,探索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树立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定“四个自信”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和‘一带一路’对于文化交流的特殊意义”是《独联体概况(下)》课程开设的出发点。着眼于当下的时政热点问题,课程紧扣不同国家民族性格、经典作品、政治制度、价值观、民主观等方面的社会文化差异,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探究能力的培养。

放眼世界,心系家国。由讲述俄罗斯爱国主义延伸至思政教育是该课程的一大创新之处。修读这门课程的陈欣宜同学对此深有感触,“当老师向我们介绍俄罗斯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结合中国文化特点和基本国情展开对中国《英烈保护法》出台的重要性、‘中国诗词大会’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特点和影响等具体爱国主义话题的讨论。”

在讨论和学习中,授课教师始终遵循时政热点同俄语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的方向,推动思政教育的前行步伐,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在学习思考中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以“学”“教”并重促进多元教学融合

颠覆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将丝路沿线的其他俄语国家纳入课程内容,则是《独联体概况(下)》课程的又一亮点。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教学、课后巩固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观看相关视频,思考讨论题;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分组讨论和发言展示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课后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答疑解惑,也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提供广阔空间。

相比起普通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修读该课程的同学纷纷表示“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让我们在课后有了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和动力。在课堂展示的时间中,我们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能够更加牢固,这一学期真是收获满满!”于丹红老师也表示,“我们会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专题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建立教学资源库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相结合,将问题导向型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以加强同学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用国际视野培育外文学子思辨能力

放眼丝路沿线俄语国家的文化景况的同时,不忘深深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以得到启示和借鉴——《独联体概况(下)》课程更是十分重视探讨我国古今文化与他国文化之间的横纵对比。“中亚国家颜色革命的背后”是《独联体概况(下)》课程第四节课的主题内容。主讲教师通过介绍俄罗斯民主改革进程,深入解读西方民主制度存在的弊端,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先进性。

于丹红老师对此分享到“中国和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八十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推进的改革是非常激进的,否定了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方面,苏联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绝不能重蹈覆辙。”在专题学习结束后,同学向于老师反馈说“同样的历史事件,这节课带给我们与以往历史课程不同的角度与思考。”培养拥有思辨能力,兼具世界眼光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这是该课程设立的初心和目标。

十周的课程虽不足以饱览丝路沿线众多俄语国家的文化风貌,却能有效地引导外语专业学生对中外文化形成理性客观的认知。课程设计团队的老师们相信通过十个不同知识点的讲授和充实饱满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教学互动中深入分析和讨论,能够让学生对丝路沿线俄语国家的国情文化有较为系统的理解,正确认识当下中国的国情和热点问题。

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方向性课程,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是外语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积极探索。外文学院的老师们正朝着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家国情怀的外语人才的方向阔步前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扬帆。

(外文学院宣传中心 文/林瑜婧、黄雪 图/张雨菲)

【聚焦|课程思政】专栏围绕我校课程思政的亮点和成效,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宣传报道,推动我校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浓厚氛围。欢迎广大师生踊跃投稿。联系人:教师工作部 巩林,联系电话:2185623,邮箱:jsgzb@xmu.edu.cn。

【往期回顾】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历史内涵中读懂时代责任

/xmu/smu_news/2019/0722/c1552a373698/page.htm

2.《社会与文化概论》: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涵养未来媒体人

/xmu/smu_news/2019/0920/c1552a377714/page.htm

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历程中明确未来经济人的责任与担当

/xmu/smu_news/2019/1111/c1552a386560/page.htm

4.《社会革命与文学叙事》:以文学明灯照亮时代前路

/xmu/smu_news/2019/1127/c1552a388284/page.htm

【责任编辑:】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