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厦门大学面海而建。
渤海之边,山东省因海而生。
海洋催生的海洋文化,
是生命起源之孕育,是不惧波涛之气魄,
是勇立潮头之奋进,是海纳百川之交融。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
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
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厦大与山东,
有着相似的海洋文化,
有着深厚的校地情缘。
在百年的历史浪潮中,
携手奋楫万里海 ,扬帆潮头正当时。
海之孕育:
嘉庚教育宏愿 开启校地情缘
百年前的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仁人志士,为国奔走。1921年,怀着“教育救国”信念的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首届学生仅98名,却规划几千亩校园。呕心沥血倾资办学,“立下兴办生物科以为开发祖国山海资源之长计”。短短几年间,闻名遐迩,“可以与欧美诸优等海洋研究所匹美……”
厦大首届生物学学子,后成为我国鱼类学、水生生物学的奠基人伍献文,1935年主持了“渤海海洋调查”。这场历时6个月,航程7054海里,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对渤海、黄海北部的多学科、长时间航海作业的海洋调查,成为了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的开端。厦大与山东,因为海洋,开始了深厚的地缘联结。
1947年2月,国立厦门大学海洋学会成立典礼第一次会员大会,前排居中为唐世凤,二排左三为尤芳湖
伍献文学生、后成为我国海洋科学教育事业的奠基者唐世凤,负责此次考察的具体筹备和组织实施,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到海洋学、接触到祖国的海洋。1936年,唐世凤再到烟台,完成了山东省最大的海湾——渤海莱州湾带鱼孵化渔场的观测报告。
1946年,唐世凤受聘筹建厦门大学海洋学系,这是我国第一个专事海洋学高等教育的机构,后被誉为“蓝色摇篮”。四年后,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唐世凤带领厦大海洋系教师2人、学生18人北上青岛,与山东大学赫崇本教授及讲师1人、绘图员1人,组建山东大学海洋系。厦大与山东,因为海洋,开启了百年的学科渊源。
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调入山东大学,组建海洋系
海洋充满了未知,但也充满了孕育。战火纷飞中、生死存亡间,陈嘉庚投身教育,奠定百年树人之伟业。厦大师生因为海洋,与齐鲁大地,建立了深厚的联结和渊源,缓缓展开了这幅百年故事的连绵画卷。
海之气魄:
纵然天下交兵 弦歌之声不绝
20世纪30年代,日寇侵袭、战火蔓延,东南半壁江山已安放不下一张书桌。1937年冬,厦大西迁长汀,成为当时粤汉铁路线以东唯一的国立大学。
厦门大学-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谱系,来自《当代中国化学家学术谱系》
山东诸城人、时任厦大理学院院长的刘椽,负责该院系西迁。斜跨福建省,运上一堆玻璃仪器、药品、图书,走了20多天终到长汀。把孔庙当办公室、祠堂当宿舍、牢房改成实验室。他一人担起九门化学专业课,以英文原版书为主线,自编讲义;用竹管代替自来水管、泥炭火炉代替酒精灯,带学生开展实验训练;批改作业除专业知识,英语的语法和化学拉丁文的表达也细致修改。这种集知识、技能、语言为一体的“全方位教学法”,形成了完整的“教学链”。
当时的助教卢嘉锡,在他的鼓励下,后考上全国只招一名的化学类“庚款”留英生。从江西临川步行到长汀求学的邓从豪,在刘椽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学生陈国珍、蔡启瑞更是常聚老师刘椽家中,是粗茶便饭、也是学术家国。
1937年5月,厦大算学、化学两学会联合欢送卢嘉锡赴英留学合影。左七为刘椽,左六为卢嘉锡
八年抗战,终于迎来胜利。刘椽离开厦大回到山东老家,担任山东大学总务长、化学系主任,后赴河南筹建郑州大学。卢嘉锡、陈国珍、蔡启瑞之后在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催化化学等多有建树,培养了许多人才。后成长为著名的量子化学家、教育家的邓从豪,也在刘椽的邀请上北上,开启了与山东大学的诸多故事。时任校长萨本栋问刘椽:“在厦大服务18年最高兴的是什么?”刘椽答道:“我最高兴学生超过自己。”
海洋深邃,但也让面向海洋的人们更加坚韧。秦汉之际,刘邦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颂习礼乐,弦歌之声不绝。长汀时期的厦门大学,在日军的轰炸声中,更是书声不停。坚韧的山东人、坚韧的厦大人,在艰苦的岁月中更加卓越。厦大不仅在校生从20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更是在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赛连续两年第一,获全国通令嘉奖,被赞为“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个大学”,造就“南方之强”。
海之奋进:
国家之所需 我辈之所向
上图:20世纪中期的厦大校园
下图:21世纪的厦大校园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科系调整,唐世凤带领厦大师生北上,组建了山东大学海洋系。1959年,以山大海洋系为基础,新中国第一所、当时亚洲唯一的一所专门培养高级海洋人才的高等学府――山东海洋学院成立。当时跟随唐世凤北上的助教陈宗镛,后在国内率先开创了“潮汐动力学”和“海平面的研究”。跟随北上的学生之一施正铿,1987年任山东海洋学院院长。1988年,山东海洋学院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后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厦大1927级学子、我国海藻学奠基人曾呈奎,在山东参与筹建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我们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的家底……”需要在低温下进行的海洋生物实验,曾呈奎就定做了一个大冰箱做实验室,穿上防寒服在里面埋头工作。数十年后,原来那个小小的实验室现在已成为世界闻名、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应山东急需人才的要求,想调你到山东工学院任教”,1953年,时任厦大校长王亚南对艾兴说到,这位曾经的厦大学子、时任厦大机械系教研室主任的艾兴,也踏上了北上的路。艾兴后来成长为我国切削加工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首创融合切削学与陶瓷学于一体的陶瓷刀具研究和设计的理论新体系,获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培养了硕士生100余人,博士生和博士后60余人。
邓从豪在聆听老师介绍课题(左起:徐光宪、卢嘉锡、邓从豪、唐敖庆)
1953年,教育部在青岛举办的暑期物质结构讲习班,卢嘉锡担任主讲之一,邓从豪在他的指导下,“逐渐与物质结构及量子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78年,邓从豪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山东省科学大会奖,后任山东大学校长、签订建设威海分校,创建齐鲁创业大学。1956年,山东大学教师张克从、蒋民华被派到厦门大学化学系进修,也师从卢嘉锡,回校后组建了晶体生长专门化小组,即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前身。后成为我国重要的晶体培养基地,不仅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大量出口到国外。
大海是奔腾不止的,奋斗是从不停息的。或北上或南下、或重组或合并,没有地域之别、小我之虑,只有祖国所需、人民所忧。带着最朴素的价值观,最热忱的报国心,南方之强的师生在齐鲁大地上叙写起他们的奋斗故事。
海之交融:
纵横万里海疆 百年故事新篇
今日之山东,有着海洋资源、海洋科教人才、海洋平台和海洋经济的显著优势,朝着海洋强省的时代蓝图砥砺前行。今日之厦大,有着“海丝、海峡、海洋”区位优势和办学特色,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昂扬奋进。今日的山东与厦大,因为对海洋共同的热爱与执着,学脉相通、志向相连。
在山东海洋强省的建设征程中,南强学子贡献着厦大智慧。21世纪90年代,厦大海洋学系首届学子、海洋学家尤芳湖,提出的“海上山东”建议,被山东省采纳,列为跨世纪工程之一。他组织了“山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5000多人次参调;主持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山东省海岛调查和开发试验”,首次确认山东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26个……
2013年,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成功获批,成为我国海洋领域首个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这个“国之重器”筹备近十年。厦大1981级海洋学子、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潘克厚,自2005年筹办起就参与其中。实验室所承担的“透明海洋”工程,已填补了国内两项空白,创造了三个国际第一。
在厦大“双一流”建设的奋进历程中,也不乏山东人的奋斗身影。山东潍坊人、1979级山东海洋大学学子焦念志,2000年加盟厦大,现担任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副主任。同是山东潍坊人的王克坚,现担任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院长。山东临沂人王海黎,1988年来厦大求学,已负责建起了厦大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嘉庚”号科考船……
时光辗转,有些散落的篇章也将重新续写。“鉴于我国海洋科学的薄弱和任务的艰巨,双方共同感到迫切需要加强单位间之协作,以促进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1963年厦大与当时的山东海洋学院就签订协作合同。时隔近半个世纪后的2002年,厦门大学与山东大学再次签订了校级合作协议,继续深化“师资共享、人才培养、科研合作、资源共享、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近十五年内,厦大培养了6000多名山东籍毕业生,相互交换学生进行交流近千名;近两年为山东省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干部研修班近 500 个班次、27000 人次;承接山东省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近 30 项,合同金额超过千万元……
全球级、无限航区的3000吨级 “嘉庚”号科考船
时光回到近百年前,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时就提出面向海洋、面向世界的办学愿景。他临终前口授遗嘱:“海洋事业一定要大力发展”。2018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山东提出殷切希望:“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厦大,曾经面海而建,如今跨海办学。
山东,昔日因海而生,今日因海而兴。
两者因海洋而连结,因海洋文化而共鸣。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背景下,
在推进“一带一路”的时代征程中,
厦大与山东将
携手续写校地情缘的动人故事,
协力推进海洋事业的迅速发展,
共同翻开百年渊源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