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白(网络资料图)
1952年,抽调厦门大学教师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函件
侯斌点燃北京2008残奥会主火炬(网络资料图)
正在为大家的防护服作画的张楠
作者:刘宁 欧阳桂莲 王柏晴 曾芷霖
这里,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一望无垠,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如诗画卷尽收眼底;这里,一条蜿蜒4300多公里的界江连接着中国版图的最东端和最北端,这就是被誉为“地球之肾”“冰雪北国”的黑龙江省。从黑龙江省最北端沿着地图轮廓线,绵延南下至东海之滨厦门湾旁,就来到素有“最美校园”“南方之强”美誉的厦门大学,她是一所由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于1921年创办的高等学府。百年时光流转中,厦园记载着一批批龙江人奋斗的身影,辽阔的黑土地上,也挥洒着一代代厦大人的青春热血。
南强栋梁报国情怀
1925年,厦门大学化学系迎来了一名新生——陈康白。
他在厦大攻读化学专业,受到了厦大时任化学系主任、著名化学家刘树杞的指导,成绩优异并留校任教。
那个时候的陈康白大概不知道,若干年后,他会来到创建于1920年的百年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哈工大校长和哈工大军工奠基人之一。
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国家工业水平亟待提高,1951年6月25日,陈康白临危受命,奔赴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持工作。彼时,他已经是德国哥廷根大学毕业的“海归”博士。陈康白甫一上任,便成为当时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正是大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和要素。1950年,教育部电告各省选派2-3名优秀青年教师、助教到哈工大读研究生。陈康白努力向教育部争取,留下20名教师和干部骨干。他们中很多人后来被誉为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的组成人员。陈康白倡导的多种师资引进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今哈工大的雄厚师资力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备很要紧,要购买现在最先进的设备。”陈康白十分重视仪器设备的购置和使用,重视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建设。哈工大从前苏联购进了一大批先进仪器设备,一批一流的实验室投入运转,其中包括了当时全国最大、最强的结构实验室,这间实验室成为后来多所高校建造结构实验室的样板。陈康白的办学理念立足于国家需求和现代化建设,在他的推动下,哈工大以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对全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业学校办学贡献了宝贵经验。
为国家建设培养栋梁之才的共同使命使得厦大与黑龙江高校的交流合作绵延不断。
新中国初建的中国海军,对舰船动力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都十分迫切。1953年哈军工成立之初,舰船动力仅有海军工程系造船科下设的352教授会。曾在厦大任教的张稼益教授是352教授会主任,他带着一批优秀人才启动专业建设、教材编著、实验室建设等工作,为舰船动力发展贡献了很大力量。
1984年12月,哈工大与厦大建立协作关系,此后几十年间,多位哈工大毕业的优秀人才来到厦门,助力厦大工科腾飞。比如曾任学校软件学院院长的廖明宏教授和现任厦大信息学院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纪荣嵘教授。纪荣嵘教授在移动视觉搜索、视觉场景分析、社会多媒体方向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为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开拓打下了较好基础。
一位在黑龙江出生并生活多年的厦大校领导对黑龙江与厦大的人文和地缘有着隽永深长的切身感受,他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流行两首著名的‘岛屿’歌曲,一首《太阳岛上》,一首《鼓浪屿之波》。太阳岛位于哈尔滨松花江畔,鼓浪屿毗邻厦门鹭江之滨。喜爱这两首歌的人都会对黑龙江与厦大的情缘怀有深刻的理解,在太阳岛的悠远大气与鼓浪屿的清新典雅之间,传递的是大家心底里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龙江英才厦大名师
厦门大学在创校之初,陈嘉庚先生就提出“独是师资一项,最为无上第一要切”。昔日厦大学子陈康白北上黑龙江,担任名校校长举贤任能尽心办学。如今龙江人南下厦门大学,成为名师名家,齐心助力一流大学建设。
1996年,在当时国家教委、卫生部、省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厦门大学医学院正式宣告成立。与此同时,一批怀揣远大医学志向和热心特区建设的人士从全国各地来到厦大,投身于医学院的建设中,其中包括多位龙江人。
厦大医学院建院20周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金铮教授就是杰出代表。当时,哈尔滨医科大学前校长金铮教授受邀任厦门大学校长顾问,指导厦大推进医学院建设。在鹭岛工作的八年里,他以丰富的医科院校办学经验帮助厦大医学学科建设发展,为解决建院之初师资紧张的问题,他四处奔走,引进了一批优秀师资。从瑞典归国的厦大医学院前副院长齐忠权教授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在厦期间,他以自己的努力搭建了厦门医学界与国际交流的新桥梁,帮助学校与欧美和澳洲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
现任厦大医学院副院长、“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薛茂强教授曾在黑龙江工作多年。在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之下,解剖台、标本陈列室等实验设备从无到有,厦大也成为厦门市第一家遗体器官捐赠接受点,建立了较完备的实验标本教学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厦大附属的多家医院,有数百位龙江籍的医学人才。他们为厦门、为福建人民的健康福祉贡献了力量。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的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王占祥教授,原籍黑龙江大庆。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他以常务副院长身份临危受命担任厦门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院长,日以继夜备战在厦门市防控疫情的第一线,成为厦门防控疫情的“守护神”。疫情当中,他正式被任命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黑龙江籍学者在厦大多个学科领域深耕、发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研究所所长张艳涛教授,绥化人;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羽教授,伊春人;在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里打造“移动课堂”的法学院肖伟教授,齐齐哈尔人……他们以自己对教学与科研的认真执着共同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贡献着力量。
校地合作硕果累进
2020年4月24日上午,一场特殊的在线研究沙龙举行,一端是即将迎来百岁华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著名教育家,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和他的多位弟子,另一端是远在嫩江之畔的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近百位教师,大家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建设研究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厦门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镇,以潘先生为代表的厦大学者们坚持“高等教育研究者眼睛要往下看,要着眼于现实,要关注社会大众,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多年来持续关心黑龙江省民办院校的发展、职业院校的壮大、地方院校的转型等,多次远赴黑龙江实地调查,撰写研究论文、组织课题研究、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厦大和黑龙江虽远隔数千里,却紧密相连。近年来,厦大紧紧围绕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在航空工业、机械制造、发展规划等方面提供科技研究及决策咨询服务。
厦大航空航天学院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有着长期合作关系。厦大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尤延铖教授作为气动院研究所的学术委员会委员,每年多次前往哈尔滨,参加年度评估工作,进行学术交流,努力搭建更加广阔的学术平台。2019年,厦大能源学院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研发优势,正在合力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大成果协同攻关。
南鹭北燕展翅高飞
2008年9月6日,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在“鸟巢”隆重地拉开帷幕。在全场数万观众的注视中,侯斌缓缓地上升到位于场地上空的主火炬台下。他手持“祥云”火炬,点燃位于主火炬台下方的引火装置。霎时一条火龙盘旋而上,点燃了北京残奥会的主火炬台。出生于佳木斯、获过三届残奥会跳高金牌,成长为优秀运动员、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学子侯斌,以这样的方式在残奥会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他一路走来,唱歌、修手表、学画画、当工人和担任北京申办冬奥会形象大使的自强故事,更是激励了无数厦大学子。
与侯斌一样,许多位龙江人从冰雪北国来到东海之滨,与美丽的厦大邂逅,成为厦大人。北国之寒赋予了他们面对磨难刚毅不屈的毅力,鹭岛海风让他们以水善利万物的方式乐于助人。他们在厦大学知识、学本领,学成之后在各行各业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我是闯关东的后代,来自东北,在大庆铁人精神和北大荒精神的哺育下成长,也感悟着下南洋英雄陈嘉庚先生伟大的爱国情怀。在武汉,一路支撑我们走来的是爱和责任,我不怕辛苦,更不能退缩,深知自己多坚持一秒,患者就多一分康复的希望”。疫情袭来,厦大附属翔安医院急诊医学科护师、“90后”张楠第一时间请战驰援武汉。52天里,她全身心投入在重症病区悉心照料病患,从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为了使患者消除病房生活的恐惧不安,没有学过画画的她在防护服上画上哪吒、悟空、葫芦娃,用幽默和乐观传播正能量,用驱魔战鬼的卡通形象激发患者对抗病毒的顽强信心。这位以自己的勇敢激励别人的勇敢,以自己的豁达激发患者自信的龙江姑娘,在武汉抗疫第一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国好风光,厦门满城花。勤劳勇敢的黑龙江人不会忘记“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而“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四种精神也已融入厦大人的血液里。北上南下的南鹭北燕们,在龙江精神与厦大精神的交相辉映中,正不断开拓创新、和鸣时代,共谱校地发展新的篇章。
(原载于《黑龙江日报》8月4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