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和江西毗邻,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从群山叠翠的井冈山到美丽富饶的鄱阳湖,江西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在福建的东南一方,矗立着一所具有鲜亮爱国底色的百年高等学府——厦门大学。她沐浴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诞生了福建省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点燃了八闽革命的火种。厦门大学和江西早在百年之前就结下了革命情缘,在时光流转的动人岁月里,相依相伴,携手共进。
硝烟战火中的革命战士
厦门大学雄壮的革命史篇章中,江西籍的革命战士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是隐蔽战线的“地下英雄”,在厦大潜伏时书写传奇。
肖炳实,1900年生于江西萍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秋至1931年3月底在厦大任教。在校期间,他以教职身份作掩护,遵照党组织的嘱托,把自己的住处开辟为中共福建省委聚会的秘密据点、省委与党中央的联络站,党中央拨给福建省委经费由其秘密转交。
这是一栋二层的小洋楼,位于大南新村16号——现厦门大学大南3号,每当省委开会之时,肖炳实一家三口严格执行着任务:妻子采购食物准备与会人员的用餐,大儿子肖纯在楼外观望来往路人,而肖炳实则站岗放哨、保证会议安全。厦门大学因此成为福建省委开展隐蔽工作、指导全省革命运动的重要基地。
“干革命是为了追求信仰,不是为了地位名誉!”肖炳实如是说,也如是践行着。他长期坚持隐蔽战线工作和共产国际、苏军总参远东情报工作,并作出了特殊贡献,成为一位鲜为人知的秘密工作传奇人物。
他们是厦大“战时后方服务团”,把革命的战鼓在瑞金擂响。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厦大学生成立“战时后方服务团”,组织400多人的宣传队,开展更广大的救亡运动。1938年的8月,一行18位厦大学子高唱着慷慨的救亡歌曲,翻越崎岖不平的山道,向瑞金前进。细雨飘落的那个夏天,厦大学子教导瑞金儿童把红歌唱响在每个街角,创编的戏剧在数千观众的注目下落幕。在瑞金,厦大学子和民众们同仇敌忾,决心以头颅与热血来换得国家民族的自由与平等,共同迈出了在抗战道路上浴血前进的一步。
他们是“第二条战线”上的英勇战士,成就厦门大学“东南民主堡垒”的美名。
熊德基,江西南昌人。1946年到厦门大学历史系任教,并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曾任中共闽西南厦门工委书记、厦门临时市委书记。他积极为学生集会演讲,激发青年的革命热情;指导厦大进步学生开展爱国民主运动,并以笔为矛为之呐喊。他在《实践社》特刊上慷慨题词,和厦大师生共同声援“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他奋笔撰写《我为助学运动呼吁》,支持学子们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他在厦门《星光日报》“反对美帝扶日专刊·教授笔谈”栏目中,噙泪发文痛批美国。解放前夕,根据形势需要,他调派数批党员及进步学生分赴游击区开展工作,为游击区输送大批骨干。
在厦大进步师生奋力开辟“第二条战线”、频频掀起爱国民主运动的革命浪潮中,有不少江西籍学子的身影:何永龄、谭成祖、叶森玉和林敏……他们在“抗议美军暴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助学救饥与“三罢”斗争等运动中历练,成为厦大地下党团组织的中坚力量。其中不少人还分赴闽粤赣边区、闽西南、浙南等游击区,积极参加所在地区的战斗和建设,为开创和保卫革命政权立下功绩。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厦门大学也终见光明!历史不会忘记,在这光明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江西师生为之浴血奋战,让厦大革命传统得以传承。
会计学家、审计学家、会计信息论奠基人之一裘宗舜
2015年,徐长青在海昏侯考古现场清理青铜器
1938年厦大赴瑞金宣传队合影
肖炳实
风情鹭岛上的赣籍名师
“独是师资一项,最为无上第一要切。”厦门大学建校之初就重金礼聘名师,来校执鞭授业。
1922年江西南昌人钟心煊来到厦大,主讲植物学,是厦大植物学系首位系主任。在任的9年时间里,钟心煊殚精竭虑。除了筹划系务、亲授课程,课余时间他带着学生采集研究植物标本,并亲自揣着标本走遍美国的大学博物馆交流。经过几年的努力,钟心煊草创的厦大植物标本馆容集了海内外大量珍稀木材标本,并与国际知名的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等建立了关系。在他的带领下,20世纪20年代,厦大植物标本馆馆藏丰富,位居全国学府前列。
鸡鸣而起、燃烛而读、布衣素食、兢兢业业,这是余謇几十年如一日教学生活的写照。余謇,字仲詹,江西南昌人,1927年到厦大任教,历任厦大中国文学系主任、文学院代理院长等职。在厦大的26年,他精心治学,爱护青年学生。厦门解放前夕,余謇尽力掩护进步学生的革命活动,用办公室供学生秘密集会、为进步学生辩护,广受学生的爱戴,被尊称“民主教授”。学生们回忆,无论风雨或身体抱恙,他总是坚持站上讲台,从不迟到缺席。一生含辛茹苦,余謇临终时嘱咐家人把所有的文稿全都赠送给厦大,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对厦大的深爱之情日月可鉴。
余绪缨,民国厦大之高材,管理会计之大师,1922年出生于江西省靖安县,1945年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从此开启了毕生在厦大从事教学科研的生涯。60多年里,他站在学科前沿,创立了“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等先进成果,是中国管理会计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编著出版了适合中国干部培训、本科生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需要的管理会计教材体系,教书育人、桃李芬芳。他是20世纪中国“现代管理会计”方向唯一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招收了首位来自科威特的“洋”博士,标志着“现代管理会计”博士点的教学、科研达到了国际水平。
百年来筚路蓝缕,厦门大学延续着“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优良办学传统,持续书写着与江西缔结的贤师之缘。历史系教授罗耀九、生物系教授丘书院、法律系教授盛新民……今天的厦大共有超200名江西籍教师,他们在祖国的东南一隅聚集成长、教书育人,为把厦大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赣鄱热土上的厦大校友
1949年之前,不少厦大校友到江西工作,裘宗舜就是其中一员。在校时,他是优秀学生,多次获得“嘉庚奖学金”。1944年毕业后,裘宗舜到新成立的江西财政经济学院(现江西财经大学)任教,一干就是一辈子,先后担任会计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副院长、代院长等职,为把江西财经大学建设成为江西著名的大学之一作出了卓越贡献。从事财经教育工作半个世纪时间里,他为江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他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审计学家、会计信息论奠基人之一,代表作《经济效益学》“填补了我国经济和会计学中的空白”。
上世纪50年代,厦大人批量分配到江西,支援老区建设。1958届校友陈文华从厦大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在江西省博物馆。他带着厦大历史人严谨治学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为我国农业考古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被称为“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还在婺源打造出了“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培育了中国第一朵“晓起皇菊”,创办了《中国茶文化专号》,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文化的推动者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
1988年,徐长青从厦大考古专业毕业,此后30多年的韶华都奉献给了江西的考古事业。他参加过新干大洋洲遗址发掘,主持过南昌海昏侯墓以及侯国都城遗址发掘与遗产保护项目。他人在江西,心系母校,所任职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为厦大传统友好单位,每年都有一批厦大学子前往实习。在他的影响下,儿子也成为新一代厦大人,爱校情结代际传承。
厦大人离不开江西这个鱼米之乡的滋养,赣鄱发展同样离不开厦大人的同心勠力。近3年,厦大为江西输送了179名优秀毕业生。母校情缘让厦大人扎根赣鄱大地,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为江西建设发展贡献力量,让厦大和江西的这份校地情缘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鹰厦铁路拉近的校地情缘
八闽大地,峰岭耸峙,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百业待兴的年代,爱国华侨领袖、厦门大学创办人陈嘉庚四处奔走努力,一条以江西鹰潭为起点的铁路修到了祖国东南重镇厦门,打通了厦门去往祖国各地的道路。
依托于地缘和交通的优势,双方在人才培养、教育培训、科技研发、发展研究等方面合作交流,成效显著。
建校之初,就有江西学子来厦大求学。现今,每年从江西来厦大读书的学生已超过500人。近百年来,他们从厦大走向华夏各地大放异彩:首部《资本论》全译本的合译者郭大力,中科院院士、著名量子化学家、教育家邓从豪,台湾戏剧大师姚一苇……厦大还积极为江西各单位举办培训班,帮助提高江西省干部素质与能力,2016至2018年间,共计培训近6000人次。
双方在能源材料、化学化工、光电信息等方面开展科技合作。近3年,厦大承接了江西省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5项,其中包括“江西宁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新材料研发中心”项目,以及与上饶市交通局、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等开展的产学研合作。2017年3月,厦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九江市合作成立厦门大学九江研究院,致力于建设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服务九江市产业转型升级。厦大还为江西省在考古调研、制度研究、规划设计等方面提供决策咨询。
厦大与赣州市、吉安市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在科技研发与转化、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决策咨询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井冈山大学签署对口合作协议,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生交流、干部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建“厦门大学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学生教学、科研、实习、实践等提供实践平台……厦大和江西的合作交流正日益密切,浓厚情谊历久弥坚。
实践路上的熠熠初心
2018年,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对接活动(江西)出征仪式上,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6届博士生贾玉龙带着他的重点项目“果蔬卫士”亮相。
这个项目致力于“新一代果蔬保鲜剂”研究,希望延长果蔬储藏期,提高农产品经济价值。贾玉龙带着团队奔波在吉水、瑞金等地调研展示,还与沙洲坝镇人民政府、大柏地院溪村签订项目合作意向书,为江西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奉献厦大学子的一份力。
2016年,厦门大学“扶贫兴业·井冈圆梦”实践队16名师生来到井冈山重温革命历史、实地调研。他们在炎炎夏日走访了大井村、神山村、井冈山市扶贫办等地,用问卷发放、入户访谈、数据分析的方式积极探索井冈山地区“互联网+”精准扶贫现状和发展前景,充分发挥厦门大学商学院专业优势,给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对策建议,为井冈山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2018年,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专业的师生积极响应“三下乡”活动号召,赴江西婺源,以李坑村为驻扎点,对婺源境域村落进行调研,并设立“厦门大学婺源李坑村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理论结合实际,为江西的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红色基因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近6年来,厦门大学赴江西开展红色实践活动的学生数超过700人。在井冈山聆听英雄故事、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在瑞金感受革命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到婺源农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砥砺奋进百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厦大学子带着熠熠初心和炽热爱心,在江西这片红色热土上奋力书写着时代新篇章。
(原载于2020年01月24日《江西日报》04版 作者:张 夏 张璐阳 林秀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