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至10月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黄金时期”。保研成功“上岸”是怎样的体验?且听三位应届毕业生细细道来。
“不被一种评价体系束缚”
“如果按照所谓‘保研’的优秀标准看,我并不是典型。”成功推免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冯韦隽说。
冯韦隽坦言自己并非以应试为导向,本科期间没有发表过论文,没有获得多少竞赛奖项,甚至没有一张奖学金证书。
他用“佛系”形容自己初入大学的学习状态:“完全凭自己对于学科的兴趣去学习,没有讨巧地刷绩点。”大一时,冯韦隽就读于人文学院。因对新闻学的“恋恋不忘”,他在课余时间就旁听了新闻传播学院的课程,每天坚持六点半起床背诵英文新闻单词,寒假期间还自学了《新闻写作教程》等专业教材。在转入新闻传播学院的两年多里,冯韦隽仍以兴趣驱动,学业成绩保持在专业前列。
大三上学期,正在台湾政治大学交流学习的冯韦隽,因香港局势动荡中断了前往香港读研的想法。在与朋友谈心后,他才决定走上申请保研的道路。
为了弥补自身在科研经历等方面的空白,冯韦隽在台湾交换期间参与了两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分别针对台湾报纸和电视舆情进行了量化与质化研究。从汲汲于发表学术论文,到静下心来在课题项目里锤炼研究能力,冯韦隽逐渐明白何为一个准研究生真正应具备的科研素养。同时他也日益相信,自己是否优秀不应由单一的评价体系和成功学模板所评定。“不是有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才有希望”,看似心灵鸡汤的话语,却成为他彼时前进的动力。
“日有所进的行动胜于自我感动的矫情。”冯韦隽即刻进入了紧张的备考状态。从广泛搜集各类院校信息、学长姐的经验开始,冯韦隽对择校和复习有了总体认知和规划。在大三近一年的备考阶段里,冯韦隽需要做好平衡:既要完成好课内学习任务,又要在课余时间自学7到8个小时,完成既定复习任务。
经过近九个月的备考复习,冯韦隽在推免面试中收获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保研预录取名额。回顾这场保研马拉松,冯韦隽难忘自己“在图书馆啃下十余本备考教材和数百篇论文”的过程。他说,自己拥有某种“焦虑人格”,但始终把行动作为缓解焦虑的解药。
保研的付出让冯韦隽留下了些许遗憾。在学习备考、科研和学生工作之间连轴转,他的身体敲响了警钟。谈及未来,他说,想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坚持最初梦想的同时,关注身体与心理健康。
“保研并非单打独斗”
“专业排名第一,雅思7.0,获得两次国家奖学金,全国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任学院团总支书记……”化学化工学院2017级本科生肖尧综合学长学姐的建议,最终把商科的推免院校锁定在“清北复交人”。“最后能被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硕士录取完全出乎意料。”
肖尧很早就意识到理论学习和实践经历需长时间积淀,并坚定了读研这条道路。大二上学期,他开始修读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双学位,在跨专业学习中夯实基础。计划赶不上变化,肖尧原本打算于大三上学期参加香港大学校际交换项目,由于专业课学分未能修满,交流计划只能搁浅;大二考雅思,大三考GRE,他前期为留学香港做了大量准备,最终也因为香港局势决定转换方向。
“保研是一场拉锯战,它的准备周期远远不止夏秋之交的三个月。”肖尧在大三寒假就开始构建自己的复习框架,先是搜集往年的经验贴,对考核形式和注意事项有基本了解,再花时间打磨自己的简历和个人陈述。在正式备考过程中,肖尧的方法就是针对每种考核形式下足功夫,如复习专业知识等笔试内容,通过模拟案例分析和复盘总结来准备商科面试中的case面,一一对应自己的简历列出问题清单并构思答案。
“成功案例太少,四五月份海投的时候,第一第二个学校都没有入营,这给我的信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谈及备考的“煎熬”时刻,肖尧回忆说。他在大三上学期一直处于紧绷状态,既要保持专业第一,学好双学位的课程,学生工作、党校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也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为此,他平均睡眠时间只有六七个小时。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思考时间能否更好地被利用,这些都是肖尧的压力来源,但他选择快速调整好状态去汲取新的知识。
“保研不是单打独斗,要多人协作,需要陪伴和沟通。” 往届BEC社团的学长学姐将自己的保研经验倾囊以授,他们的申请资料对肖尧来说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而与其他保研的同学并肩作战的日子,更是难忘。他经常与本院同样选择“跨保”的同学交流复习内容、最新资讯,也时常与就读商科专业的高中同学电话交流。“同行之人比所到之处更重要,感谢彼此的陪伴,也感谢我们的坚持。”
参加完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夏令营,肖尧觉得“心里有底了”,相比北大面试官的全程微笑,清华的压力面让他觉得 “没什么指望”,所以当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就像是一场梦”。
“在作出跨保这个选择之前,一定要先确定自己对该行业是不是有深入的了解和持久的热爱,是不是真的很坚定,如果是,就马上开始做!”这是肖尧的亲身经历,也是他送给学弟学妹的真诚建议。
“打好推免持久战”
为什么选择跨专业保研?国际关系学院2017级本科生陈文倩有自己的答案。
“国际关系专业和法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国际法、国际法律关系等课程的学习让我具备了一定的优势。”综合考虑专业成绩和职业规划之后,陈文倩决定走上推免之路,目标是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
“除了专业课成绩,证书、学生工作等产生的附加分也占总分的10%。”推免生资格由多种因素构成,彼时处于保研边缘位置的她开启了学业“升级打怪”之旅。“疯选”6门院选课,在雅思培训班和院楼之间两头跑,深夜刷六级考题……每一分成绩的取得都来之不易。“保研是一场持久战,要认真对待每一门课,谁也不愿意在马拉松最后冲刺的时候倒下。”
然而,由于不适应疫情期间的线上授课与考核方式,陈文倩诸多主修课成绩受到影响。后来,即使在夏令营中获得了优秀营员,她也深谙保研“前景”不容乐观。
院内推免面试结束后,陈文倩在上弦场坐了一上午,思考自己该何去何从。回去后,她决定一边准备考研,一边继续冲刺保研。那时已然是八月初,相比一开始就准备考研的人,她少了6个月的复习时间。
“保研是一场信息战。”除了学业压力外,信息源缺乏也是陈文倩压力剧增的原因之一。陈文倩告诉记者,招生院校填报时间、推免系统锁定时间、最新的保研规则等等都需要第一时间掌握,不然会影响志愿填报和录取。
“一时不关注就会错过很多消息,但是信息过多也会带来问题。”陈文倩回忆,备考期间常常能在班群看到辅导员推送的招聘信息,有一些工作匹配度较高,让她的内心一度动摇。如何缓解压力?陈文倩说,有些焦虑和压力是人生必须经历的,只能努力把焦虑变成动力。
受疫情影响,整个推免流程推迟了半个月,为了不与保研冲突,陈文倩最终选择放弃考研的预报名。因此,对她而言,等待保研结果期间的心情更为紧张。保研资格名单公示后,她与室友相拥在一起,“与其说流泪是喜极而泣,不如说是苦尽甘来后的松弛”。
“希望所有正在准备保研的同学们不要惧怕失败,曾经的努力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失去意义,你所付出的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给你惊喜。” 陈文倩说。
此外,她还建议学弟学妹们拓宽思考维度,努力学习,“大学生活不能过得糊里糊涂,要越过越清醒”。
·文/学生记者 章立汸 周一诺 徐妍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