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珩,厦门大学1998届电子工程系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生,现任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厦大1998届是一个特殊的届次,是国家包分配和自主择业的分水岭,范德珩本来打算留在厦门特区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但在听完江苏省委组织部选调生政策介绍之后,他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被唤醒了。当被问及能不能接受艰苦的工作条件时,他义无反顾地回答道:“当选调生不就是建设家乡、奉献家乡、为老百姓服务嘛,我愿意!而且,我不留在大城市,就要回宿迁!”就这样,范德珩踏上了二十二年的选调生之路。
范德珩向人大代表汇报工作。
乡镇“墩苗”——入门认知的两年
刚出校门的选调生,组织上一般会安排到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用组织部门的话说叫“墩苗”。当上选调生后,范德珩工作第一站是在宿迁市泗阳县一个偏僻艰苦的乡镇,任工业干事。偏僻——到县城一般要半天时间,中间还要转车;艰苦——“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田水利、拆迁征收、计划生育什么活都要干。范德珩回忆道:“无论寒冬酷暑、阴晴雨雪,白天骑着一辆二手自行车走村入户,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整理台账材料。物质上的艰苦倒无所谓,最痛苦的就是信息与认知相差巨大带来的孤独和失落。”他努力调整,让自己早日适应。
他坦言,那两年的“墩苗”经历真正让他深层次地了解了农村,刷新了他对基层工作的认知,五加二、白加黑、身兼数职、随时待命才是基层工作的常态。令人欣慰的是,他们所有付出的辛苦、流过的汗水,都会化作地方发展的一道风景和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口碑。在最基层工作,改变的是态度,提高的是能力,收获的是经验,净化的是灵魂。
机关“打磨”——淬火锻造的十三年
在乡镇工作两年后,范德珩被调到宿迁市委组织部工作,一待就是十三年。组织部门加班是常态,不加班是例外,遇到换届选举等大型活动,连续熬两三个通宵也很正常。
作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理应时时事事走在前、树标杆、作表率。他说:“在市委组织部的十三年,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通宵达旦、什么叫精益求精、什么叫公道正派!”对他而言,这十三年的经历最辛苦,也最让他感恩,让其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造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格。“离开组工系统后,我更加感受到吃过的苦、流过的汗,都只是成长路上的‘垫脚石’,越是感觉最累的时候越是人生成长最快的时候。”
县区“历练”——实践成长的七年
2013年底,在组织的关心下,范德珩到泗洪县工作,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三年后转任常务副县长。任组织部长三年间,他走遍了全县所有乡镇和三百多个行政村居,了解每一个村居的支部书记和特色产业情况,拜访过全县建国前老党员和抗战老兵,也和全县所有选调生座谈交流过,通过细之又细的组织工作,最大限度地凝聚县域发展的强大正能量。范德珩说:“真正的中国不仅仅是北上广,而是在广大的县城,它们是中国真正的模样,也最真实地反映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我亲眼看到,通过自己直接间接的努力,我所在的城市正在一天天变得更加美好。”
范德珩始终牢记母校“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在任何岗位都努力让自己更努力。他认为选调生这个群体是有‘光环’的,倒不是多么高贵,而在于他们都是有着理想、抱负、情怀的人的选择,他愿用一生的时间、全部智慧能力来回报组织,默默地为选调生这个光环增添光彩。
转眼间,他离开母校已经22年。22年,他见证了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选调生事业,把自己的发展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个足够大的平台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个人价值和远大理想,在火热的为人民服务中奉献智慧和汗水!
(文/校报学生记者 章立汸 供图/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