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群贤长廊 >> 正文
师者|卢嘉锡:两份以身示范的实验报告书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4日 来源:

两份以身示范的实验报告书

林济源   曹京柱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至今还珍藏着卢嘉锡1935年和1937年批改的两本实验报告书。翻看泛黄的书页,两个内容引人注目:陈国珍用蓝色的蘸水笔以英文写就的实验报告,字迹工整有致、一丝不苟;在蓝字中间,卢嘉锡书写的红色眉批,也是同样的清丽干净。

(卢嘉锡批改的陈国珍1935年9月19日的定性分析实验报告)

(卢嘉锡批改的陈国珍1937年5月22日的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1934年秋,18岁的陈国珍跨进厦大的校门,入化学系学习,19岁的卢嘉锡已经正式当上助教。从此以后,卢嘉锡相继教过陈国珍普通化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并指导有关实验,直到1937年卢嘉锡出国留学为止。

这对年轻的师生在治学严谨(包括字迹端庄)方面如出一辙。卢嘉锡第一次看到陈国珍的实验报告就十分欣赏。卢嘉锡拿着批改好的实验报告在实验室到处问:“哪位是陈国珍同学?”在讲评的时候,他常常告诉大家“做实验报告就应当像国珍同学这样”。

而对自己的认真劲,卢嘉锡却觉得是顺理成章、平淡无奇。仔细查看卢嘉锡1935年对那份定性分析实验报告的批改,不仅有对实验中描述观察现象的多处修改,反应物、生成物记载的修改,还涉及计算数据有效位数、使用英文单词词组的修正,甚至还有对实验结果解释如何表述的大段建议。即使到了1937年6月,卢嘉锡已经考取中英庚款公费,即将出国留学,他对陈国珍的物理化学实验报告仍是批改得那么仔细、负责。

如今,这两份实验报告早已被厦大人当作是“对青年师生进行优良教风与学风传统教育的极好教材”。

1928年春天,不满13岁的卢嘉锡进入厦大,开启新的人生征程。两年后,他顺利升入本科。彼时,美国留学归来到厦大任教的张资珙教授在课堂上郑重写下一个奇怪的“化学式”C3H3,并告诉大家“这不是碳氢化合物的分子式,而是化学家的分子式”,即具备3C与3H——清醒的头脑(clear head)、灵巧的双手(clever hands)、洁净的习惯(clean habit)。这一生动的诠释深深打动卢嘉锡。他对化学兴趣日增,从第二学期开始就改为“主系化学,辅系数学”。

后来,卢嘉锡更是将这三个治学要素铭记心中,不仅身体力行,还不遗余力向学生传授。当助教期间,卢嘉锡编写教材就有一段佳话。别人出讲义都由教材组专人负责刻写、校对、油印、装订,卢嘉锡却坚持自己来。他从教材组借来钢板、要来蜡纸,略加构思,就直接窸窸窣窣刻起钢板来……他亲自刻写的教材条理清晰,字迹清秀工整,印刷装订出来,人见人夸。从厦大求学到负笈欧美,再回到厦大任教,怀着“科学救国”理想的少年逐渐成长为科教巨擘。

在厦大化学系,卢嘉锡长期坚持在第一线承担教学任务,先后主讲物理化学、高等物理化学、高等无机化学、结构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量子化学、数学晶体学、X射线晶体学等10多门课程,所讲授的课程多是当时国内新开设的,内容深奥,但讲授很有特色。凡是他讲的课总是座无虚席,听众不仅有化学系学生,也有外系学生,还有助教、讲师,甚至教授。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卢嘉锡上课的情景仍让当年的学生记忆犹新,尤其他的两张“小纸片”——他上课没有讲稿,手里拿着两张罗列讲义要点的小纸片,就能清晰生动地讲起课来,逻辑性强且富有启发性。有一次,因开的选修课《量子化学》比较难,只有两个同学选修,卢嘉锡依然一丝不苟,声音洪亮,就像对着一大班讲课一样,作业也是认真地亲自用他那秀丽的小字细细地批改。“我就是当年那两个学生中的一个。”田昭武院士对恩师的细致与认真充满敬意。

据卢嘉锡的研究生、后来留系任教的胡盛志教授回忆,卢嘉锡对待教学极为严肃认真。他对花粉严重过敏,每年春暖花开季节,他往往满口涂着龙胆紫,即使这样仍照常讲课,不误教学进度。由于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繁忙,卢嘉锡只能在晚间备课直到深夜。但不管头一天工作到多晚多累,他第二天一早总是提前来到化学楼,神采奕奕地踏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连讲两节甚至三节课。每节课的内容十分扎实和精彩,而其间不时穿插提问和讨论。“凡聆听过先生讲课的人,无不感到在课堂上既是高度紧张而又如沐春风。”而且,卢嘉锡下课后也从不走人了事,他必定要安排作业、实习和辅导。他对自己的学生一向一视同仁,从不因为学生暂时搞不懂一个问题而流露出任何的情绪。为了照顾资历较高的进修教师,卢嘉锡甚至还特地为他们作个别辅导。

作为享誉中外的科学家、教育家,卢嘉锡一生以科技和教育兴国为己任,为我国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做出了突出贡献。抗战结束后,卢嘉锡迅速投入振兴困难重重的厦门大学化学系的工作中,四处奔走聘请方锡畴、吴思敏、钱人元等知名教授来系任教,亲自前往台湾采购仪器、药品缓解教学科研工作燃眉之急,支持蔡启瑞、陈国珍、李法西等青年教师赴欧美留学,为厦大化学系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他舍弃厦门大学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义无反顾前往福州,在“住无宿舍,食无膳厅”的艰苦条件下,从零开始创办福州大学;他带领一群年轻人白手起家建设出世界一流的材料晶体研究、生产基地——中科院福建物质研究所,开拓中国原子簇化学研究领域,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模型,以及“活性元件组装”“类芳香性本质”等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并在世界上首先研发成功“中国牌”非线性光学晶体,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他积极推动中国科学院的全面改革,坚决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培养了一大批新一代科技英才……他的一生,是为发展祖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献出全部智慧与精力的一生。无论身份如何移转,其“严谨治学、以身示范”的作风却从未改变。

在晚年,卢嘉锡曾笔书“吾日三省吾身:为四化大局谋而不忠乎?与国内外同行们交流学术而乏创新乎?奖掖后进不落实乎?”自勉。

而在今日,我们学习他高尚的风范、优秀的品格,或许可以从这两份泛黄的实验报告书开始。


【人物名片】卢嘉锡,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科学家、著名的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德高望重的民主党派领导人。1915年出生于厦门,2001年逝世。1928年考取厦门大学预科,1930年转入本科,主修化学、辅修数学,1934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37年考取公费留学,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续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结构化学研究。1945年底受聘母校化学系担任教授兼主任。历任厦门大学副校长、福州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曾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卢嘉锡的研究涉及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核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尤其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是我国科技战线的卓越领导人。


参考文献:

[1]《卢嘉锡传》写作组编.卢嘉锡传[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2]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编著.华夏赤子 科教巨擘卢嘉锡[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谢晨馨】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