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群贤长廊 >> 正文
师者|林士谔:敢为人先 矢志报国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9日 来源:航空航天学院

《史记·商君列传》中写道:“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林士谔名字中的“士谔”也来自于此。“士谔”二字寄托了父亲对他的美好期待,从懵懂孩童到自动控制专家、航空教育家,这个从广东平远小县走出的少年,在追寻理想、矢志报国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坚守初心,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了一生。唯唯诺诺者众,未及诤谏之士,林士谔终其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

拓新求真的科研者

1935年林士谔通过了广东省赴美公派留学考试并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师从陀螺仪表专家德雷珀博士。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期间,林士谔始终坚持研精致思、实事求是。在以《驻波理论》获航空系硕士学位后,他选择继续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林士谔立足实际需求,锲而不舍地钻研,最终以《飞机自动控制理论》获航空科学博士学位。该论文中提出的高阶方程劈因解法,被誉为林士谔法。博士毕业后,林士谔也始终未满足于最初提出的林士谔法,他谦虚地听取工作团队中青年教师们的意见,不断改进,使得计算过程更简便,使其更加方便工程使用。这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方法,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先后编入我国的计算方法和数学手册,至今还被有效地应用。

“糖水教授”曾经是林士谔的同事们给他的一个称呼。1958年,为满足两弹一星工程惯性制导技术的急需,在钱学森先生的提议下,林士谔创建了国内第一个航空陀螺与惯性导航专业,筹建了国内第一个陀螺与惯性导航研究室,这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22个重点项目之一。为成功地制造出液浮陀螺样机,在物质极度匮乏、科研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的情况下,林士谔带领同事们将液浮陀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零开始研究。为了让转子浮起来,他在家中一遍又一遍地将食糖溶化充当浮液开展试验,最终带领研究室研制成功国内第一个液浮陀螺。这之后,他还带领团队先后研制成功国内第一个气浮陀螺、研制成功国内第一个挠性陀螺,填补了当时我国航空陀螺仪领域的一项空白,为我国惯导技术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2年,林士谔调任航空仪器修造厂副厂长。为有效测量飞机速度,他利用苏联飞机仪表,研制并改装出一种膜盒式真空速表,并且将试制的仪表委托当时在成都空军工程局办事处的苏联飞行顾问,在苏式战斗机上进行了成功试飞。苏联飞行员试飞数据表明,仪表符合理论设计要求,早于国外相同测量原理的空速表,且性能更优。1943年,林士谔因首创膜盒式真空速表而获得当时航空委员会颁发的光华发明奖

治学严谨的教育者

林士谔十分重视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方面都是一穷二白,教学条件受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上好实验课,实验设备数量不够,就自己动手做;没有可以使用的教材,就自己动手编写。为了让同学们拥有足够的条件学习知识,林士谔利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先后编写、讲授了《飞机仪表学》《自动控制元件》《飞机设备》《自动驾驶仪》《陀螺稳定系统》《惯性导航》《动力调谐陀螺仪理论》等课程,从无到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陀螺导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他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培养出的第一个女博士生毛剑琴回忆起第一次听林士谔授课的场景时写道:“他声音洪亮,对讲的内容熟悉,很少看讲稿,板书整齐,讲的节奏适当,学生来得及记笔记,又不松懈”。林士谔那种严谨、直率、克己的作风,从学生的回忆文字、从他编写的教材中,我们依然能够深刻地体会到。

1946年,原在南京空军总部航空工业计划室的林士谔,在时任厦门大学校长汪德耀到南京要求空军支援人员至厦大教书时,申请调入厦大,来校后他担任航空系教授兼系主任。在厦门大学期间,林士谔开设了《航空仪器及设备》《空气动力学》《空气动力设计》3门课程,并且还从事飞机控制的安定性专题研究。一五期间苏联援建了重点项目陀螺与惯性导航研究,为了更好地与苏联技术人员沟通交流,林士谔在没有俄语基础的情况下,身先士卒,带着研究室成员一起突击学习俄语,从字母发音开始,每天在教研室里背单词,学语法。林士谔严谨治学的态度、对航空领域的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位航空学子,成为学生们心目中的榜样。

矢志不渝的报国者

林士谔一生心怀祖国,始终对祖国充满永恒无私的热爱。他出身革命世家,1911年辛亥革命时父亲林震追随孙中山先生,曾任广东北伐军师长及孙中山大本营高级参谋。因此,林士谔从小就将赤诚的、热烈的报国情怀根植心中。1939年,林士谔博士毕业,导师德雷珀博士希望他能留在美国继续工作。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边是待遇丰厚、生活无忧的美国,一边是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祖国,矢志报国的林士谔毫不犹豫拒绝了导师的挽留,回到祖国,抱着航空救国的理想参军,投入到航空仪表研制中、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

林士谔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培养出十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并积极介绍自己的学生们出国留学,叮嘱他们拓展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后尽快返回祖国,为祖国作贡献。他心胸豁达、热爱家国,虽然也曾经历诸多波折与磨难,但依然满怀赤诚。1982年,他用详实的数据论述了党的十二大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并饱含热情地写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让我们每一个人,做好本职的工作努力前进吧!”林士谔心系家国大事,将一生奉献给我国的航空事业。作为中华儿女,他在祖国危难之际毅然决然回国,亲笔写下“爱我中华,志在航天”八个大字,也用尽自己一生的精力去践行它。鞠躬尽瘁,矢志不渝。吾辈当诚敬之!

【人物名片】

林士谔,我国著名自动控制学家、航空教育专家,广东平远人,1913年出生,1987年因病去世。193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39年以《飞机自动控制理论》论文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航空科学博士学位,该论文中提出的高阶方程劈因解法,被誉为林士谔法,被收录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国名人词典》《中国科学家词典》中。曾先后在成都空军机械学校、成都空军仪表修造厂、成都航空研究院、南京空军总部航空工业计划室任航空仪表高级教官、副厂长、研究员等职。厦门大学教授、航空系系主任,还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研制首创膜盒式真空速表,主持创建中国第一个陀螺与惯性导航研究室和陀螺惯导专业,从无到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陀螺导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我国航空仪表技术及惯性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航空航天学院)

(部分素材来源:黄俊钦《我与林士谔先生的故事》、毛剑琴《纪念我的导师林士谔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网《今天是党的生日,也是这位北航建校元老的生日》、北航士谔书院微信公众号《缅怀|纪念林士谔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责任编辑:谢晨馨】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