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55年-1956年第一学期的物质结构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一张“会说话”的教学大纲。是它,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田昭武从教生涯开始的故事,也是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田昭武先生从教70余年,始终不变的“继承、发展、超越”的教学科研理念。
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时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系主任卢嘉锡先生的极力推荐,田昭武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1953年,刚升为讲师的田昭武,便被卢嘉锡委以重任,讲授 《物理化学》课程。《物理化学》内容繁多,概念复杂,是当年师生公认最难讲授的课程之一。但田昭武却讲授得十分精彩。一目了然的图解,逻辑严密的思考辨析题,辅之严谨的实验,这三者组合的教学法,能将晦涩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内容清晰化,在学生中赢得一片好评。许多学生如今已经成为化学名家,仍然对当年田昭武授课印象深刻。 “他讲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每次都能‘掐住要处’,我们都很喜欢上他的课。”田昭武当年的学生余秀芬回忆道。
之所以能把课上得如此生动出彩,不仅仅源于田昭武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他对教学的潜心付出。田昭武上课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也绝不存在雷同不变的课堂内容。他先将教学内容充分融化吸收,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和科研成果进行组织、修改、完善,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并在这个体系里游刃有余,这也奠定了他此后科研中厚实的理论基础。
1954年的暑期,为了能在全国高校化学系增设新课《物质结构》,教育部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为期一个月的师资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了当时国内高校化学学科的带头人卢嘉锡、唐敖庆、徐光宪、吴征铠等执教。
由于田昭武在讲授《物理化学》课程上的突出表现,卢嘉锡决定派他代表厦门大学参加培训。深感责任重大的田昭武,在培训中全情投入。每天及时梳理课堂笔记,琢磨学习心得。由于是师资培训,他还主动边学习,边备课,培训班一结束,他就整理出教案。8月底培训班结束,9月初开学,他就在厦大化学系顺利开设了《物质结构》这门新课。课下,田昭武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如何完善教材内容,编写讲义;课上,田昭武全情投入,将这门新课讲得有声有色。
1977年,受国家四机部委托,厦大举办全国首次“电化学研究方法短训班”, 田昭武讲授《电化学研究方法》。每天上午3个课时,没有投影仪,没有PPT,全靠他手写板书。下午则是实验课。通过理论和实验的紧密结合,短训班取得圆满成功。此后,含苞待放多年的中国电化学界出现了雨后春笋般的兴旺局面,许多参加培训的青年后来都成为所在单位学科带头人,因而此次短训班也被誉为“中国电化学黄埔军校”。而后,他勇挑重任,多次承担国家部委委托厦大举办的全国性电化学培训班、研讨班的主讲重任,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电化学学科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
作为国际知名电化学科学家、国内电化学界的领头人之一,田昭武并没有埋头只管自己“一枝独秀”,而是通过申办国际会议、举办各种电化学相关的培训班,编写《电化学研究方法》等教材,积极促使国内电化学研究出现人才辈出、与国际电化学学科发展前沿齐头并进的局面。
上世纪80年代,田昭武在实验室工作
在他看来,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并非是任务,而是教师的本职。人们常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蜡烛在照亮别人的时候,也照亮了自己,在烛光里往往能获得新思、新悟乃至科研的灵感。
2015年,88岁的田昭武为化学化工学院新生作报告
如今,年岁已高的田昭武虽然离开了三尺讲台,但他始终关心厦大学子的成长成才。2009年,他发起并捐资设立厦门大学“田昭武学科交叉基金”,鼓励科研创新及学科交叉研究。2017年,又设立了“田昭武教育发展基金”,每年面向全校颁发“清寒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的学生。
“即便年过90了,我还要继续努力,一方面做些实际的工作,一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尽我最大的努力回报社会。”田昭武说。这句朴质的话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亦是他作为师者的人生信念。
【人物名片】
田昭武(1927.6.28-),福州市人,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现代电化学领头人之一。厦门大学教授(1978-)、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84年获英国威尔士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
1949年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国际电化学会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厦门大学校长(1982-1989)、国家教委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福建省科协主席,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届主任、《Electrochimica Acta》副主编、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等。
专著《电化学研究方法》等书。他通过开设全国培训班、设立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创办《电化学》期刊和申办国际会议等,对厦门大学及我国现代电化学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宣传部 曹熠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