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2020年4月28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共同颁授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表彰青年中的优秀典型和模范代表。全国共授予60名同志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34个青年集体“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追授34名同志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我校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尤延铖教授就是其中一员。
人物名片:尤延铖,200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博士学位,2009-2012年任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空气动力与流体技术研究所全职研究科学家。2010-2011年期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比利时冯卡门流体力学研究院,德国哥廷根流体力学研究所等访问学习。2012年受聘厦门大学,现任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心系家国 事业国家紧密相连
尤延铖2008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2009年起在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空气动力与流体技术研究所任全职研究科学家。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曾在欧美发达国家航空航天中心全职从事先进航天器设计和开发的科技人员,尤延铖曾任美国航空航天学会第21届国际航天飞机和高超声速技术大会共同主席,有着一流的航空航天国际化学术背景和广泛的工业界联系。2012年,尽管德国研究所极力挽留,他毅然选择回国。在他心中,“国家”二字力重千钧:“航空航天是一个和国家战略与祖国命运密切相连的特殊行业,所以我必须要回到国内来,把自身所学报效于祖国。”
正是有着这样一颗中国心,回国后的尤延铖将科研定位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脚踏实地把设计概念和论文成果逐步转化为逐梦蓝天的工程实践。按照“大团队、大项目、大奉献”的思路,不断加强创新平台与科研队伍建设。
2019年4月23日上午7点28分,中国西北部沙漠无人区飞行试验发射阵地的一声巨响划破天空——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与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制的“嘉庚一号”火箭点火升空,总长8.7m的火箭瞬间飞至26.2km的高空,在天空中留下了一道长长的轨迹后,滑翔到指定的落点区域。从2015年航空航天学院的成立,到“嘉庚一号”、“南强一号”、“翔安一号”等科研成果的相继问世,尤延铖及其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敢想敢拼 奋斗绽放青春之花
在师生眼中,拼搏、务实、低调是大家对尤延铖的评价。尤延铖的同事曾经算了一笔账,从2012年入职厦大,到2019年末,尤延铖累计飞行676航次,122万公里,足足可绕地球30圈。一年有1/3的时间在飞机上,包里随身携带电脑、电子记事本、小型投影仪、激光笔、刻录机以及刻录盘……,为的就是随时随地能够进入工作状态。“他非常非常拼,经常工作到深夜。印象最深的是南强一号试飞的前一天晚上,尤老师和吴了泥副教授讨论到凌晨两点多,我当时脑子都转不过来了,尤老师还是很清醒。四点开始,他还要顶着巨大压力指挥全天的试飞工作。”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2018级硕士生、先进空天动力团队成员曲文慧如是说。
“最难的地方就是从无到有”,施崇广是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2018级博士生,也是研究团队的一员。他说,项目研制初期,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方案,团队经过无数次设想论证,不停地在白板上刷公式、画草图,在实验室模拟、调试。每天会遇到各式各样新的问题,需要一个一个耐心查找解决,不断优化迭代、改进方案、补缺补漏。
“只要有正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后续的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尤延铖坚定地说。
谈到团队,尤延铖满脸自豪,这个平均年龄仅33岁的大团队有着自己的雄心壮志。而互相信任、彼此欣赏,朝着同一个目标齐心协力,则是团队能够取得成绩的关键。对此,尤延铖诚恳地说到:“团队中有得力的伙伴,自己的压力也会相对小一些。”
牢记使命 空天报国砥砺前行
对于此次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尤延铖谦虚地谈到:“五四奖章不是一个人的事,它背后体现的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年轻队伍的不断努力。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关注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这个年轻队伍、年轻学科、年轻单位的成长。”
采访中他表示,“嘉庚一号”、“南强一号”这些科研成果听起来似乎很闪亮很轰动,但耀眼不是目的,核心是验证关键技术,并把这些技术转化应用到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上。
说到学院发展,尤延铖坦言,“目前学院在国内有一些影响,但是距离国内国际一流航空航天学院及研究院所还是有很大差距。短时间内想要全面跻身一流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有的放矢,在关键点及特色方向上努力争取国内一流甚至世界一流是有可能的。”对此,尤延铖很有信心。
谈到学生培养,尤延铖认为,“对于学生的培养一定要强调面向国家需求,工科老师对学生的培养更是要强调以应用为导向。对学生的期望,一是希望尽早树立发展目标和方向,二是培养团队精神,把自己定位在大的集体和团队中做更大的事情。”也正是这种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从宏观角度看问题的大视野,使其取得了超于同龄人的成就。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空天探索永无止境,逐梦征程任重道远。或许,去年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最能代表尤延铖空天报国的心声:“‘嘉庚一号’到底是什么?技术层面上说,‘嘉庚一号’是一个基于火箭动力的试验飞行器。如果稍微拔高一些,‘嘉庚一号’是一种使命和担当,是我们贴近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努力实践;是一种创新和奋斗,是我们激扬空天报国情怀,奋勇拼搏、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效力期许,更是我们怀揣问鼎九天梦想,助力学校工科‘双一流’建设的一份阶段性答卷。”
(校团委 航空航天学院)
责任编辑:陈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