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面桃花” 到“青梅煮酒”,从“新染鹅黄”到“绿水如蓝”,日月轮转,春去秋来,大自然浸染了四季的清风雨露,滋养出独属于赭褐的天地万物。宋朝时,人们崇尚淡雅与质朴,宁静柔美的褐色便成为了宋式美学的代表。
《诗·唐风·杕(dì)杜》有云:“有杕之杜,其叶菁菁。”描写的便是这种名为杜梨或棠梨的野梨树。成熟的棠梨如稚童拳头般大小,土褐中泛着赤红,清甜中略带酸涩,挤挤挨挨缀满枝头,林中百鸟也为其驻足。宋元之际,人们用诸色相和,调配出了叶落成泥的棠梨褐色,用于染布制衣,元朝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采绘法》中就曾记载:“棠梨褐,用粉入土黄,银朱合。”
在人类博物馆二楼展厅,展示着这样一尊唐三彩骆驼俑,它高约40厘米,出土于华北地区,属于我校建校之初的旧藏。此驼俑以陶为胎,驼首昂扬向上,驼颈舒展修长,四肢精瘦健壮,将骆驼的神态、动作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形、神皆具。驼身呈褐、绿、白三色,驼背上盖着精致的三色花毯,驼身尽染棠梨褐,驼峰与颈下素白,釉色鲜亮,色彩华丽。
唐三彩,是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多种颜色,以黄、绿、白三色为主,主要作为随葬明器。自张骞出使西域,千百年来,有着“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满载着丝绸与玉帛往来于大漠黄沙之中,成为丝路古道上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人类博物馆里的这尊自大唐走来的唐三彩骆驼,仿佛跨越千年,向我们诉说着丝路上的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厦门大学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 文/孙雯 海报/徐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