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有云:“紫,帛青赤色也。”从紫气东来的蓬莱仙府,到金印紫绶的王侯将相,它可以是天上神仙的洞府“紫微垣”,也可以是人间帝王的宫阙“紫禁城”,它矜贵却独具含蓄深沉,秾丽又颇显内敛低调,它就是象征着尊贵与祥瑞的中国紫。在浓淡不一,冷暖相异的紫色系中,丁香紫是独特的存在,它自带淡雅、忧郁的气质,宋代的王十朋在《点绛唇·素香丁香》里称它是“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这件来自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清胭脂地轧道粉彩花卉纹瓷瓶,高45厘米,口径12.6厘米,底径15厘米。1953年的一个冬日,它被馆长林惠祥从厦门的旧货市场带回了馆里,从此便在人类博物馆安了家,一晃已是70载。
除了色彩温婉柔媚,这件瓷瓶的工艺也十分独特。除了显而易见的以十二花信风中百花为素材的花卉纹,还有隐约可见的、布满瓶身的卷草暗纹,这种工艺叫做“轧道”,匠人们也称其“扒花”。
匠人们需要在瓷瓶设计之初就规划好花卉纹饰的地方,先在素胎上喷一层粉彩底色,然后在粉彩图层上剔掉将要绘制花卉纹饰区域的釉,再在底色区域用锥针剔出浅浅的凤尾草纹,最后在留白区域用粉彩绘制百花纹。经过前后多次反复回炉淬炼,最终成就了这尊温柔婉约的轧道粉彩花卉纹瓷瓶。这种将粉彩底釉剔成薄层体的装饰技法创制于乾隆时期,当时称这种工艺为“锦上添花”,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和“千万锤成一器”的匠魂。
(厦门大学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 文/孙雯 海报/徐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