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厦大 >> 正文
博物馆里的中国传统色 | 火泥棕·绿沼红泥物象幽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7日 来源: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

fe9a4b1dfcb478a9b7bb6a7b8316e60.png

跃一步去山川,看陶瓦泛出岁月的白霜,转过角来湖海,观丹桂蕴起蕊中的蕉黄,古老的颜色就这样在秋风里藏匿,于万物中“生长”,伴随着千年古韵,不断闪耀于件件文物之中!

“多巴胺”的夏日渐行渐远,“美拉德”的秋意氤氲漫延。美拉德色系,源自美拉德反应,是指食物在受热变熟的过程中产生的色彩变化,它以棕色为底,延伸出咖啡色、陶土色、焦糖色等一系列容易让人联想到油脂与蜜糖的色彩,给人以温暖、浪漫的感受。棕色有着其它色彩不具备的广袤与深沉,如落叶与泥土、果实与阳光,取自大地最美妙的精华,展现大自然沉淀下的美好。

在距今5000年-4000年前的黄河中上游,农耕文明方兴未艾,为了储藏收获的粟、黍等农作物,先民们用红泥盘筑了壶、罐、瓮等容器用来存放粮食。这件新石器时代双耳彩陶壶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赠送给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陶壶通高43厘米,口径与底径相等,均为14厘米,红陶泥质,小口,口沿外侈,短颈,鼓腹,腹有对称环形耳,小平底。此壶出土于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属于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典型陶器,器身用黑彩绘圆圈网纹、波浪纹、三角纹等纹样,整个构图动静相宜,虚实相合,表达出先民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想象。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从远古的彩陶、盛唐的红泥小火炉,再到如今的围炉煮茶,任时间轴线不断推移,光阴足迹悄然离去,古老的色彩不断重现,透着融融暖意,熨帖着深秋的旅人。

(厦门大学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 文/孙雯 海报/杨昕)

【责任编辑:毛敏倩】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