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发现 >> 科研进展 >> 正文
厦门大学科研团队在探索闽北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上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28日 来源: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复杂社会的起源与发展是国际考古学研究的核心议题。闽北地区是“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复杂化研究中,该地区常常被忽视。8月1日,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的科研团队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上发表了一项题为“Compositional analysis of black-slipped pottery from the Hulushan and Maoershan kiln sites: Insights into social complexity in northern Fujian”(《葫芦山与猫耳山窑址出土黑衣陶成分分析:洞悉闽北地区社会复杂化》)的前沿研究,通过对闽北地区黑衣陶的深入分析,重新审视了这一地区社会复杂化的独特一面。

这项研究首次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对距今4000-3500年前福建浦城县猫耳山窑群(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和武夷山市葫芦山窑群出土的马岭类型黑衣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讨论了闽北地区两个可能的区域生产中心的黑衣陶生产特点。研究发现,虽然猫耳山和葫芦山所处的闽北山区环境复杂,两个窑群相隔较远,但其黑衣陶产品的化学成分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一发现表明两个窑群共享制陶技术和知识,且两个窑群所代表的人群可能同属于一个更大的社会体系。此外,两地陶工都有意识地生产两种不同质地的产品,这进一步暗示了当时可能存在的社会分化和等级差异。

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闽北地区社会复杂化独特和易被忽视的一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社会复杂化进程。闽北地区在距今约4000-3500 年前鲜有发现如黄河中下游特别是中原地区那样的高规格墓葬、精美稀有的随葬品、大型公共建筑或城址,但研究所揭示的大范围地理区域内制陶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以及专业化生产的存在,都暗示着陶器生产技术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精细化水平,这些可能正是闽北地区社会复杂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对闽浙赣交界区的聚落和墓葬遗址中发现的马岭类型黑衣陶进行分析,并将其与两大窑址群所产陶器进行对比,以确认闽北地区是否存在中心式陶器生产组织(大规模集中化生产),探究该地区黑衣陶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网络,并进一步评估黑衣陶的生产与使用在闽北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的作用。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王文婧助理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闽江学院黄运明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作者。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付琳副教授、徐文鹏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厦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如下: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hWJf,rVDBflbh

(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责任编辑:谢晨馨】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