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综合性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了医学院眼科研究所李炜教授团队与分子影像及转化医学中心刘刚教授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Multimodal Photoacoustic Imaging-Guided Regression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A Non-Invasive and Safe Strategy。该研究阐述了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用于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应用前景。
角膜是眼睛的窗户,它的透明及无血管状态是保持最佳视觉所必需的生理基础。化学伤、穿通伤、感染等因素会导致角膜发生病理性改变,毛细血管从角膜缘入侵进而形成角膜新生血管(CNV),降低角膜透明度并影响视力。全世界每年约有140万角膜疾病患者发生新生血管,其中约12%的患者丧失视力。由于其发病人数庞大,而且引起失明,CNV一直是全世界角膜病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急需解决的重大疾病之一,但至今为止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光照疗法是利用光动力和光热效应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新技术。其原理是目标组织吸收的光敏剂被特定波长激光照射受到激发,激发态的光敏剂能够释放大量热量和活性单态氧,通过高温和氧化反应产生细胞毒性作用,进而导致细胞受损乃至死亡。光敏剂吲哚菁绿(ICG)静脉注射联合光照已经应用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但普通ICG在新生血管中富集率低、缺乏靶向性,因此疗效较差且易损伤正常眼组织。刘刚教授团队的前期研究发现,锌二甲基吡啶胺(DPA-Zn)能够与ICG高效结合后形成稳定的ICG纳米结构(nanoICG)。nanoICG相较于普通ICG具有更强的光敏性能、荧光强度、组织相容性和穿透力等。此外,nanoICG表面可修饰RGD多肽(R-nanoICG)以靶向新生血管,并可同时修饰siRNA以实现光照和基因协同治疗效果。
基于以上背景,李炜教授团队通过眼表点药及结膜下注射R-nanoICG并进行光照治疗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发现R-nanoICG可以富集于CNV,经近红外激光照射后第二天大鼠CNV数量就明显下降,而角膜的其他组织结构没有出现异常改变。R-nanoICG处理的CNV程度相对于普通ICG 处理得到明显改善。该研究提高了ICG联合光照治疗CNV的疗效和靶向性,并降低毒副作用,具有很好的临床转化前景,为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李炜教授团队长期从事眼表与角膜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发表于Ocular Surface、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Exp Mol Med、J Biol Chem、Am J Pathol等国际知名期刊。刘刚教授团队在金属有机纳米结构作为药物载体的领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在这项研究中,李炜教授团队与刘刚教授团队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进行学科交叉联合研究,产生了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创新性成果。本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医学院李炜教授、分子影像中心刘刚教授和博士后楚成超。楚成超博士、眼科研究所博士生于静雯、分子影像中心博士生任恩为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http://dx.doi.org/10.1002/advs.202000346
(医学院 眼科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