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地方媒体 >> 正文
厦门日报:《桃李无言》走出国门 展示中国自信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5日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宁夏隆德分队队长林衍含(右二)在《桃李无言》中首次“触电”,展现厦大支教队风采。图为林衍含家访剧照。

纪录电影《桃李无言》海报

扫码看视频

由福建省委宣传部、厦门大学、厦门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建院后参与制作的首部院线电影《桃李无言》,获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重点推荐,将于当地时间12月6日在华盛顿举办的中美青年友好主题活动中专门介绍,且已译制英、日、法三种语言,后续将在更多国家放映——

记者从厦门大学电影学院获悉,当地时间12月6日,在位于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大使馆主办的一个中美青年友好主题活动上,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将重点推荐纪录电影《桃李无言》,并将邀请纽约电影学院一位外籍副校长代表剧组在活动中作介绍。

该片制片人、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晓红介绍,纽约电影学院参与了该影片的拍摄,影片在美国的放映,有助于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教育扶贫成就,感受自信的中国形象,电影目前已译制英、日、法三种语言,后续将在更多国家放映。

近日,电影的部分主创成员向记者讲述了影片拍摄背后的故事。

呈现中国教育扶贫成就

以纪实手法展示中国形象

接到拍摄任务后,影片总导演梁碧波半年内带领团队走过16个省市,他们深入偏远山村、普通家庭和学校调研拍摄,只为确定最能体现主题的素材,力求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展现教育扶贫工作的全貌。

梁碧波介绍,为捕捉到最真实生动的画面,摄制组长期与拍摄对象共同生活,让他们习惯摄影机的存在,在镜头前流露最真实的一面。尤其是在拍摄黑龙江18岁少年李明洋时,摄制组自2023年11月就住到他家跟拍,直到高考结束。

在厦门大学电影学院院长、《桃李无言》总监制黄建新看来,真实最能打动人心,影片与实际生活之间完全没有距离,观众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教育扶贫的深远意涵,也能共情这些人物的不凡与坚韧。

“拍了很多素材,最终留下这七个故事。”李晓红说,这七个故事涵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类型和不同地区,而最重要的是,七个故事分别对应着教育扶贫的七个方面,展现了我国教育扶贫需要克服的挑战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

至于为何选用纪录电影的形式,李晓红说,一开始也想过用故事片的形式,但后来考虑到影片是要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最好是用近乎还原的形式,最真切呈现当下中国教育扶贫的成果,最终选择了纪录电影的形式。

“从这部电影里,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自信。”李晓红提到,影片里保留了诸如老师晚上睡觉老鼠掉在脸上、徒步一两个小时路程去打电话等场景。“在以前,大家会认为这些镜头会抹黑中国形象,但现在我们能自信地展示出来,影片传递出来的是:我们有穷的一面,但是我们不怕,我们能够改变它,会越来越好。”李晓红说,这是中国自信的一种表达。

首部厦大制作院线电影

积极探索影视产业化经验

《桃李无言》还有一个标签,那便是: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建院后参与制作的首部院线电影。在李晓红看来,这是学院对影视产业化的一次积极探索。2019年,中国电影金鸡奖落户厦门,2021年,厦门市和厦门大学共建了厦大电影学院,旨在为厦门打造电影之城提供人才支撑。

在影片拍摄中,厦大学生实打实参与进去,不仅有成为被拍摄对象的,还有跟随剧组学习拍摄经验的。厦门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宁夏隆德分队队长林衍含便在该片中首次“触电”,真实再现厦大支教队的风采。此外,厦大电影学院还挑选了7名表现优异的学生跟随剧组拍摄。来自新疆的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大四学生娜孜丽克在剧组中担任摄影助理。

“能够全流程参与到这个电影项目中,让我收获了很多。”娜孜丽克说,剧组中的老师不仅指导她如何使用镜头等,传授一些实战技术,还跟她分享很多先进的理念,让她对未来职业生涯有了更强的信念感。

在李晓红看来,这部影片对学院也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通过这部电影,学院师生对电影从拍摄到进入市场的整个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也对今后学院如何为市场、为产业培养人才做了一次成功的演练。”李晓红说。

影片简介

7个篇章 聚焦教育扶贫

为献礼我国第40个教师节,福建省委宣传部、厦门大学、厦门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了纪录电影《桃李无言》。影片共分为“控辍保学”“推普脱贫”“改善办学条件”等7个篇章,聚焦教育扶贫典型事例和人物,生动讲述中国教育发展故事,展现人民教师光辉形象。故事真实感人、拍摄手法和视角细腻独特、所呈现的教育扶贫主题深刻深远,让纪录电影《桃李无言》在上月举办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出圈”,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本组文/本报记者 邬秀君 图/受访者 提供)

【责任编辑:宣传部外宣】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