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地方媒体 >> 正文
福建日报:田昭武:把人生价值的分子尽量做大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6日 来源:福建日报

2015年,田昭武为化学化工学院新生作报告。(厦门大学供图)

1991年,田昭武(左四)与同事在讨论化学学科前沿问题。(厦门大学供图)

“人生价值是一个分数值,取之于社会为分母,反馈于社会为分子。人人分数值高,社会就进步快。”

——田昭武

10月1日晚,著名物理化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电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原校长田昭武先生在厦门与世长辞,享年98岁。

从1949年留校任教开始,田昭武在厦门大学从教70余年。他勤学笃行、敢为人先,共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发明专利近40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以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近20项;他乐教爱生,培养了一大批电化学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为我国乃至国际电化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是中国现代电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近日,记者采访了田昭武的学生、同事等,以此怀念这位“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潜心教研的师者

“先生授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按自己的心得和见解组织讲授内容。”厦门大学副教授张朝炎曾多年任田昭武主讲课程“物理化学”的助教,她回忆田昭武时说道。

1953年,田昭武刚升为讲师,就被时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系主任卢嘉锡委以接替重任——讲授“物理化学”课程。“物理化学”内容繁多、概念复杂,是当年师生公认最难讲授的课程之一,但田昭武却总能讲得十分精彩。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熵函数是该门课程教学中的难点。田昭武便考虑琢磨一套新的讲授体系来攻破这一教学难点。从熟悉的知识点入手,田昭武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和推演,引导他们在推导过程中逐步得出孤立体系熵判别式。

“听先生这段讲学,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领悟到了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这简直是一种享受,使人感到很顺畅,熵及其判别式出现是必然结果。”张朝炎在回忆中写道。

担任校长职务后,田昭武的工作更加繁忙。但在学生叶思宇眼中,他对教学和科研的热情分毫不减。

“在我的印象中,钻研科学问题对田老来说就是一种休息。”至今,叶思宇仍然记得田昭武在化学系楼明灯常亮的那间办公室。

“他的办公室在四楼,有时候我看到他走到二楼总是要短暂停下休息一会儿。但我找他讨论科研问题,他总是神采奕奕,也因此常常让我们忘记了时间,从傍晚讨论到深夜也是常有的事。”叶思宇回忆。

在博士论文临近尾声之时,叶思宇发现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面对即将开启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他对科研工作的方向陷入困惑与迷茫。

“科学研究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提出问题这件事本身就有很大的进步,能够独立提出新问题,就充分证明博士的学术研究水平。”此时,田昭武简单的一句话,对叶思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博士毕业后,在田昭武的建议下,叶思宇开启了当时我国化学研究相对薄弱的有机电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培养学生和带领团队时,就特别注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田老留给我的宝贵财富”。

爱国爱校的大先生

田昭武出生于1927年,亲历风云动荡的年代,他的心中深深种下了报效国家的情怀。

上世纪50年代,电极过程动力学在国际化学界兴起,但国内尚处一片空白。

“国家急需发展的科学技术,就是我们的学术方向。”留校任教6年后,田昭武毅然选择躬耕在电化学研究这片尚未开垦的土地。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通过自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微系统科学等跨学科知识,奋力攻关,研制出我国首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化学综合测试仪。

在学术上,他提倡并践行源头创新和学科交叉,提出的自催化电极过程、多孔电极理论、阻抗分析方法等成为中外教材授课内容。20世纪80年代,前瞻布局并发展原位谱学电化学、扫描探针电化学、量子电化学等,锻造了厦门大学电化学学科领航能力。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田昭武也注重将爱国精神传递给他的学生。担任厦门大学校长期间,田昭武曾几次到法国访问,路过巴黎时都会去看望厦大的留法学生。

“他非常关心每一名研究生留法期间的学习与生活,向同学们介绍学校的发展和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并提出殷切期盼:‘希望大家在法国学到真才实学,早日回来报效祖国!’”

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回忆,在田昭武的感召下,厦门大学派出的5名留法研究生学成后全部回国。

“田教授跟我说厦门大学正在争取成立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我的研究方向跟这个实验室的研究领域相契合,这吸引着我回祖国发展。”孙世刚将田昭武的激励铭记于心,最终提前一年完成学业回到厦门大学。

田昭武对学校的行政事务也十分重视。

亲自勘查学校供水设施,扩大进水水管的管径,缓解学校长期缺水的问题……有人曾问田昭武:为什么一个科学家教授要对这些小事如此上心?

田昭武说:“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烧饭问题没解决,那将影响到教学及科研质量的提高。老师少花时间在挑水、烧饭上,就可以把精力用于备课、搞科研上,岂不是件好事?”

尽己所能回报社会

在儿子田中群的回忆中,父亲毕生追求的是实质性大贡献,不在于拿多少奖项荣誉、发表多少论文和专利,而在于为国家解决多少真问题、给社会带来多少实价值、为学术界培养多少顶梁柱。

出任厦门大学校长,被田昭武称为不期而遇的重担,行政、科研、教学“一肩挑”,让他的生活更加忙碌。

“是重担,也是报效社会的机会。”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田昭武以科学家和教育家的睿智提出一系列强校战略。

那八年,紧跟国家对外开放的脚步,田昭武创办涉外经济、政法、新闻传播、海外教育学院等新院系;成立了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4个科研机构;配合国家现代化建设,兴办了技术科学学院、厦大出版社等;率先推行“三学期制”和“双学位制”,开启了新式“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研究生院试办院校,推动厦大在教学、科研、基建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跨越。

长期以来,田昭武都十分关注社会热点中的科学问题,如汽车能源消耗、碳排放等。

早在2003年,田昭武就在全国政协提案建议发展电动公交车,之后多次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提议发展电动汽车并对其具体鼓励措施给予建议。

2010年,田昭武被聘为“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咨询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领导小组的成员。已是83岁的他三次赴京参与讨论,力促“新能源汽车产业”列入国家“十二五”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晚年,田昭武因身体欠佳需要频繁进出医院,总是待不了几天就急着要回家。

“先生不喜欢医院的氛围,喜欢在家里和人聊天。”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林华水回忆,到医院看望田昭武时,二人还总是聊些科技方面的创新问题,“他和我最后两次聊的是关于日本向海里倾倒核污染水。除了对日本政府的做法表示愤慨之外,作为科学家,他考虑的是如何正确处理这些水。他提出一整套处理方法,督促我写成文章并发表。”

“每个人的生命离不开社会的哺育和支持,尽量为社会贡献一己的力量是天经地义的。人生价值是一个分数值,取之于社会为分母,反馈于社会为分子。人人分数值高,社会就进步快,反之亦然。”这是田昭武常说的话。

“人这一生应该如何度过?”把回报社会作为一生的不懈追求,田昭武思之、念之、行之,在一生中把人生价值的分子做到了最大。

(本报记者 蒋丰蔓 实习生 陈慧婷)

【责任编辑:宣传部外宣】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