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地方媒体 >> 正文
厦门日报:“跨界院士”20多年前就推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他的最后一项研究是新型“超级电容器”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05日 来源:厦门日报

田昭武(1927年-2024年) 著名物理化学家、教育家,我国现代电化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厦门大学原校长,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年轻时的田昭武。

田昭武在实验室潜心科研。

1978年起,田昭武开始探索计算机在电化学上的运用。

厦门大学今天将举行告别仪式,送别他们的老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田昭武,他是著名物理化学家、教育家,我国现代电化学奠基人之一。

田昭武出生于1927年6月28日,2024年10月1日22时50分在厦门逝世,享年98岁。

当过大学校长,53岁就当上院士,但是,田昭武行事异常低调,他其实拥有精彩纷呈的不凡人生:他是“土生土长”的院士,坚持创新,取得一系列原发性原创性成果;他是跨界高手——主要研究领域是物理化学,交叉于物理学、数学、计算科学、机械学和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他还是巧手院士,自己研制一系列实验仪器。

田昭武和妻子育有一儿一女,儿子田中群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学霸

18岁保送厦大化学系

46年前就自学电脑编写软件

田昭武出生于福州的一个诗书家庭,父亲是读书人,母亲从小拒绝缠足,并女扮男装上私塾。

1945年,18岁的学霸田昭武被保送到厦门大学化学系。在厦大,一年级新生田昭武一鸣惊人——第一学年考出各门课程91分平均成绩,引起时任厦大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系主任卢嘉锡的注意,将其列入重点培养名单。卢嘉锡给田昭武开列化学学科以外的课程,这为田昭武以后的科学攻关打下扎实基础。卢嘉锡后来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在田昭武98年的人生中,勤奋和天资让他总是看得更远。1978年,田昭武到英国访问,用400英镑买回一台个人电脑,它是世界上最早批量生产的家用电脑之一,因此有人认为,这是我国引进的首台个人电脑。田昭武自学电脑,自己编写各种软件,探索计算机在电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20余年前,城市拥堵和耗能问题初露端倪,田昭武在全国政协提案建议发展电动公交车,之后力促“新能源汽车产业”列入国家“十二五”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田昭武最后的20余年,一直致力于可用于电动汽车的电化学储能器件——新型“超级电容器”等研究。

作为科学家

创新源泉来自交叉学科

取得一系列原发性原创性成果

田昭武从事电化学研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电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电化学通常被认为起源于1791年——一位意大利科学家发现解剖刀或金属能使青蛙腿肌肉抽缩的“动物电”现象。用大白话说,电化学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交通、材料、环保等问题。

不过,田昭武不是电化学“出身”。厦大毕业后,田昭武留校任教,成为卢嘉锡的助教,卢嘉锡致力于物质结构和量子研究。年轻的田昭武注意到当时国际上兴起的“电极过程动力学”的研究,当然,他也明白,进军边缘性极强的、牵涉学科多的电极过程动力学领域,困难重重。尽管如此,田昭武认为,电化学是科研的一处“富矿”,于是决定走下去。

卢嘉锡后来说,当我发现田昭武是人才时,他已经和我“分道扬镳”了。

这位“孤勇者”在新的领域走出康庄大道,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是“土生土长”的院士——他不曾留学,但同行说,中国在国际电化学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田昭武密切相关。

现在看来,创新是这位院士的“武器”。田昭武的创新源泉来自于交叉学科。业内公认,田昭武是科学源头创新及学科交叉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在电极过程动力学、电化学、电化学微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重大成果。

田昭武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喜欢科学,科学的魅力就是创新。”他曾说,你面临选择时,要看看学科发展还存在什么问题,可以在哪些领域开拓新方向——科研上,新事物更具生命力,更值得探索研究。

作为教师

他的教学大纲“会说话”

晦涩的课程被他教得深入浅出

1982年到1989年,田昭武任厦大校长。田昭武从教70周年会上,厦大原校长朱崇实揭秘,厦大的三学期制,就是田先生当校长时推行的。“三学期”多出的那个学期,学校开设大量选修课,邀请著名专家为学生开讲座,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掌握最先进的知识。

田昭武的声音,像洪钟般响亮,不过,他作为一名“教学大纲‘会说话’”的好老师,靠的绝不是声线。

1953年,刚升为讲师的田昭武,被卢嘉锡委以重任,讲授“物理化学”课程。“物理化学”内容繁多,概念复杂,是当年师生公认最难的课程之一。但是,田昭武却讲授得风生水起——一目了然的图解,逻辑严密的思考辨析题,辅之严谨的实验,将晦涩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内容清晰化,在学生中赢得一片好评。

之所以能把课上得如此生动出彩,不仅源于田昭武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他对教学的潜心付出。他的同事说,他先将教学内容充分吸收消化,再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和科研成果进行组织、完善,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

1977年,受国家委托,厦大举办全国首次“电化学研究方法短训班”,田昭武讲授“电化学研究方法”,通过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短训班取得成功。此后,中国电化学界出现了雨后春笋般的兴旺局面,许多参加培训的青年后来都成为所在单位学科带头人,此次短训班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电化学黄埔军校”。田昭武编著的《电化学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中国电化学科学经典著作之一。

田昭武认为,精心施教是最好的提高——在备课和讲课时累积的知识和感悟,能对今后科研起很大作用,这也是他坚持教师要争取讲授一两门基础课的原因。

不过,和课堂上相比,生活中的田昭武更像独行侠,中学毕业时,同学评价“好像没有谁能了解他,他永远是缄默的”。这种个性保留到后来。他同事曾经揭秘:从2009年起,每年的春节前,田昭武都要到学校对面的银行取一些钱,委托学院包红包给学院家境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生,还不让说是谁给的。

昨天,市政协原主席蔡望怀用一句话为他的老朋友送行:大多数人说,才智造就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他们错了,是品格。

事实上,在1945年,有人就“预言”了田昭武的成功,他的同学给他的毕业评价写道:他总是在成功的道路上前进,有时碰着挫折,也很快消除了,可以想象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当田昭武走完98岁人生,他的确是一位不平凡的人,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多面院士

自学

田昭武的创新源泉,有相当一部分依靠自学,他认为,科学研究既需要敏锐的嗅觉,更需要超常的自学能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电子学从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集成电路以至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了结合电化学科研发展的需要,田昭武跨学科自学,“啃”下数理方程、热传导、电子学等理论知识。

在自己当了院士后,田中群回忆起一件事:读高中二年级时,他带着一道解不出的数学题去问父亲,父亲却不高兴地反问,难道你不能靠自己解决吗?

田中群说,此后,自己再也没有向父亲请教过任何习题。但是,多年之后,田中群理解父亲,这其实是父亲的天性所在——田昭武一向认为,什么事都要靠自己解决。

跨界

他被认为是跨界大师,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物理化学,交叉于物理学、数学、计算科学、机械学和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田昭武认为,交叉对于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某领域内一个看似并不具有重大意义的知识点可能正是另一领域内某一关键问题的突破口。这样看问题就不会只局限在某个固定领域里,所谓创新就来源于此。

2009年,他发起并捐资设立厦门大学“田昭武学科交叉奖励基金”,鼓励科研创新及学科交叉研究。

手巧

不仅研究独辟蹊径,田昭武连研究的实验仪器也是自主研制,这被认为是极其不容易的——电化学领域设备精度要求很高,还得保证实验条件稳定。

这是一位巧手院士。半个多世纪前的一个夜晚,厦大化学系食堂放映黑白故事片《英雄儿女》,田昭武提着心看完影片——这部影片放映没有接入市电,全程采用田昭武和同事研制的锌空电池。在当时,锌空电池的研发,给偏远山区、军营哨所送去“及时雨”,是一项对国家建设有意义的成果。

田昭武是我国自主研制科学仪器事业的先行者。1973年,通过自学涉足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微系统科学等多领域的田昭武,开始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电化学综合测试仪”。作为仪器的总设计师,田昭武废寝忘食,从早到晚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田夫人经常要出动儿女到实验室三催四请,喊他回家吃饭。

1974年,“电化学综合测试仪”研制成功,这是我国第一台比较大型、综合性强、集成电路化的电化学测试仪器,仪器零部件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其主要功能和某些技术指标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田昭武将其无偿交付工厂,批量生产数百台,提供给全国电化学同行使用。1978年,该仪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田昭武认为,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研制的机器,“如果机器的原理都是你自己设计的,那么,你做的研究工作肯定比别人好”。这就是田昭武的“三驾马车”科研理论。

点击

他爱钻研

有个外号 “舂糖粿”

田昭武在读中学时就是名人——曾经彻夜未眠探索五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同学因此给他取了一个外号“舂糖粿”,意思是他像农民制作糖粿一样,奋力一下又一下地舂,专心致志。

他玩台球

当过丁俊晖 “粉丝”

工作和科研并不是田昭武唯一的爱好,他喜欢台球、围棋、唱歌、摄影等,这其中,围棋和斯诺克台球的爱好伴随他半个多世纪。

这位院士是斯诺克的爱好者,他几乎风雨无阻地坚持这一爱好。斯诺克台球“神童”丁俊晖到厦大时,田昭武向他请教了几招。田昭武的学生曾经回忆说,老师回来后喜滋滋地说:“我今天当了丁俊晖的‘粉丝’”。

(文/佘峥 图/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提供)


【责任编辑:宣传部外宣】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