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12月1日,由厦门大学主办,厦门大学能源学院承办的2024年全国储能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研讨会暨教育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2024年年会在厦门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推动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学科、人才、科技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由厦门大学牵头建设,2022年2月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两年多来,该虚拟教研室不断探索,积极联动全国储能学科相关专业院校、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出版社等单位,打破学科限制、时空限制,在虚实融通推动教研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完善虚拟实验室常态化运行机制,探索以数字赋能加强储能学科专业建设,为我国储能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联动协同 打造教研共同体
2022年4月29日,“教育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厦门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孙世刚讲授第一堂示范课《储能技术导论》,线上线下近200人参加。
2024年5月9日,虚拟教研室共建单位福州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挂牌。
2024年8月25日,虚拟教研室共建单位石河子大学兵团能源发展研究院挂牌。
2024年9月9日,虚拟教研室共建单位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重庆科技大学材料与新能源学院、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挂牌。
2024年11月30日,虚拟教研室共建单位60余家集体授牌,虚拟教研室共建行动启动。
近年来,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作为依托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平台,吸引着越来越多致力于加强能源学科专业院校、相关头部企业、研究院所等加入。从最初的23家成员单位,到现在的70余家高校院所、企业、行业组织、创新平台,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单位、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行业代表自发地动态地汇聚在一起,各展所能、各尽其才,“线上+线下”相结合,探索“智能+”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组织跨校运行机制,创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赛教融通的“三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
共建共享 集成优质资源
秉承“立德树人,协作共享,共同建设,共创未来”的理念,“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协同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等资源,形成具有储能学科特色,紧跟行业发展前沿的优质共享教学资源库,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知识图谱的构建就是其中一个缩影。《氢能与燃料电池》是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如何更好搭建学生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的“桥梁”?在一系列问题的指引下,在厦门大学能源学院教授郑志锋的带领下,团队教师经过反复讨论、凝炼总结,梳理了《氢能与燃料电池》课程的11个主题,136个知识点,构建170个知识点关系,研究出171个问题体系,以一种简明清晰、可视化的方式展现知识关系网络,为学生提供基于AI技术的多元化学习路径选择。2023年12月,氢能与燃料电池课程知识图谱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典型教研成果。
以知识图谱为基础,学生的能力图谱与素质图谱也在探索构建中,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知识图谱也在架构中。通过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能力体系、问题体系、知识体系、教学资源等系统地汇聚,知识点之间、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有效建立起来。同时,以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等为主题的分类探索,让多层级、多类型的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数字人储储AI助教的开发也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有效手段。依托大语言模型的能力,结合虚拟教研室自有的资源库,数字人储储助教成为专业教师的智慧教研小助手,不仅可以协助教师拓展知识、梳理教师文档、辅助教师出试题等,还能智能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为老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让教学更加精准高效。
产教融合 创新教研形态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力度,构建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与宁德时代、厦钨新能源、科华数能、海辰储能、福清核电站和宁德核电站、国能福建、国网福建等建立产教融合机制,并在战略规划咨询、人才交流培养、科技研发方面开展深入的交流合作。
教学名师、行业领军人物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比如,教研室举办“储能大咖谈”系列讲座,南方电网公司特级战略技术专家郑耀东、宁德时代安全技术总工陈小波、宁德时代储能事业部CTO许金梅等一批行业专家学者与师生分享交流前沿动态。
共建单位之间也开展互访交流。该教研室覆盖全国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跨区域高校联合,高频次、高质量开展教研交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有机融合。老师们通过文字、语音、视频、专题讨论等不同方式,突破时空限制,线上线下结合研讨交流教学经验。
此外,通过与宁德时代、嘉庚创新实验室联合举办“宁德时代杯新能源创新大赛”,承办“中国中车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等形式,进一步强化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赛教融通培养模式的作用。
2024年,该教研室“基于教育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的跨校际师资培训”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立项名单,并已顺利结项。
(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