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新加坡联合早报:厦大新加坡校友会:传承一段特殊历史推动两地人才交流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8日 来源:

陈能端 (2010-03-29) 校友会的许多校友像我一样,是中国改革开放、新中建交后来新加坡读书,或是直接来这里工作。另一些则像陈抗,先去了西方国家才到这里。但我们有个共同点,就是传承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厦大校友会会长蓝伟光

为纪念陈嘉庚及林文庆,厦大校园中有陈嘉庚纪念馆(左图)及林文庆亭(右图)。(李气虹摄)

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吴伟博士也是厦大校友。

厦门大学新加坡校友会虽然是于1947年注册成立,但校友会在查阅母校的资料时,了解到校友会早在1941年便已成形,当时首位会长是陈厥祥,他就是厦大创办人陈嘉庚的次子。新加坡接着经历3年多的日治时期,校友会活动因此停顿。1947年由吴再兴和徐清水两名南来新加坡的校友复兴,前者成为校友会注册后首位会长。

厦大新加坡校友会在吴再兴会长之后,经历另外4名会长的领导,其中有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陈共存,已故的同安会馆、徐氏公会名誉会长徐清水,以及多次举行过个人画展的周纯端。周纯端2007年退休后,由本地中资上市公司新达科技(Sinomem)掌门人蓝伟光博士接棒。

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

原籍中国福建省的蓝伟光(46岁),现在已是新加坡公民。他受访时说,从历史层面谈起,厦大与新加坡有浓得化不开的联系。厦大于1921年4月6日开办,是由新加坡先贤、华侨实业家陈嘉庚所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开办后的两个月后,出生新加坡的海峡华人林文庆医生,受陈嘉庚之邀,出任厦大校长一职。林文庆在位16年(1921年至1937年),不仅是厦大掌校先锋,也是该校历任校长中任期最久的。

厦大位于厦门本岛东南端,素有“南方之强”的名声。在林文庆、萨本栋等杰出校长的领导下,学校不断扩大,同时聘请了海内外多位著名学者执教,所以即使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仍有不少心系故土的南洋华侨子弟选择到厦大念书。

又给新加坡输出人才

基于政治的演变,1949年至1980年代期间,进入厦大念书的东南亚学生出现断层,但从1990年代新中建交后,厦大又开始为新加坡输出人才,并渐渐与本地大学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蓝伟光指出,新加坡教育部1992年首次为优秀的中国大学生推出奖学金,招募他们进入本地大学念书。当时,第一批来新的“SM3”(Senior Middle 3,大学一年级来新)学生当中,就有10多名厦大生。据了解,他们后来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或南洋理工大学就读,主要攻读科学、工程、电脑科技等课程。

另外,在欧美国家攻读博士学位,后来在本地落地生根的著名学者或研究员中,也有毕业自厦门大学的,其中包括在国大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任教的陈抗副教授,还有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吴伟博士,以及分子与生物细胞研究院(IMCB)副院长洪万进教授等。

有意思的是,作为厦门大学校友的陈抗和吴伟,他们目前分别在国大及南大负责培训中国官员的相关课程,从另一方面显示厦门大学在新加坡培训中国官员领域的特殊角色。

本地大学与厦大频繁合作

本地现有的三所大学,近年来也频频和厦大合作。例如国大在2004年与厦大医学院及生命科学院达成共建“生命科学联合实验室”的协议;南大传播信息学院设立“新中传播学交流计划基金”,合作大学之一是厦大。南大的公共管理研究生院也计划和厦大公共事务学院联合推出中国各城市公共服务素质的评估排行榜。新加坡管理大学则在2007年与厦大合办应用金融硕士项目,两校也在早前联合设立“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中心”。

或许是机缘,不少厦大毕业生辗转来到新加坡,并以新加坡为第二个家。蓝伟光博士说,厦大校友会目前有百多名会员,其中大部分是原籍中国的新加坡公民,他自己是其中之一。

在国大攻读博士学位后在本地创业的蓝伟光说:“校友会的许多校友像我一样,是中国改革开放、新中建交后来新加坡读书,或是直接来这里工作。另一些则像陈抗,先去了西方国家才到这里。但我们有个共同点,就是传承了一段特殊的历史。”

老中青校友情牵母校

本地中国大学新兴校友会,好多是清一色的年轻成员,厦大校友会里却可找到不同年代的老中青校友。

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徐冠林教授的父亲徐其礼(84岁)老先生,就是1948年毕业自厦大机电系的学生。他在母校就读的经历比较特别,前两年的求学时光在闵西山区长汀度过,后两年才到厦门。

徐其礼解释说,他念大学时正处抗日战争时期,厦大被迫迁移到长汀八年之久。那时中国正缺工程专才,所以修读工程系的学生不必交学费,吃住也是免费的。少年时期从马来亚柔佛州到中国念书的徐其礼,也是因为这原因才不顾战火威胁,毅然到长汀去。

回想起念书的时光,徐老先生说,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厦大师资很好,当时中国的“全国大学生毕业竞试”,厦大曾连续两次夺得国立大学组第一名,被誉为“印度加尔各答以东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抗战期间执掌厦大的萨本栋校长也非常体恤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在晚间自习,他把自己的一部私家车引擎拆出来发电。

徐其礼说:“当时全长汀没有电,银行的高级经理跟我们商量,可不可以分一盏灯给他用,我们说不可能,我们自己够用而已。”

勤奋努力的校风

厦大学生勤奋、努力的校风一直延续下来。国大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陈抗副教授(54岁)深有体会。

中国在文革后恢复高考,陈抗在1977年进入厦大数学系。陈抗说,自己从小就在厦大长大,进入厦大是“祖辈传下来的。”

陈抗的祖父是厦大的图书馆主任,父亲陈孔立教授毕业自历史系,后来在厦大任教。陈抗也是厦大新加坡校友会的现任副会长。他受访时还透露了有趣的事,就是祖父在长汀工作时就已认识徐其礼。陈抗笑言:“徐其礼先生还曾为我的祖父组装过收音机!”

陈抗10年前创作了一首《母校八十周年校庆有感》的诗,巧妙地以厦大建筑物的名称,描述该校的校风。诗中写道:“分飞白露,廿载笃行路。忽闻五老松涛唤,归来堂中怀故。朝去建南上弦,夜伴映雪群贤。囊萤芙蓉丰庭,成伟成智梦间?”

陈抗解释,这首诗的前半段描述厦大生毕业后在各自的领域中拼搏,母校举行校庆,唤起大家的回忆。后半段形容厦大生一早起来,便到建南礼堂前的上弦运动场去,许多人喜欢在那里朗读英文。晚上就到映雪、群贤两个公开教室自习。入夜熄灯后,在芙蓉、丰庭宿舍的男女学生像古人“囊萤夜读”一样,在蚊帐中提着手电筒继续温书,睡觉时还梦想自己成为有智慧的伟人。

校友会秘书顾丰(37岁)于1990年进入厦大读电子工程。他是苏州人,未成为厦大学生前曾去参观。他说,当时参观陈嘉庚纪念堂时,对这位伟人的贡献十分惊讶;成为厦大学生之后感触更多,因为校内许多奖学金都是华侨所捐赠的,也因此他才认识了新加坡,并有了好感。顾丰后来得到全额奖学金,就决定不到美国升学,改而到新加坡来。他现在已是新加坡公民。

顾丰(左起)、陈抗副教授、徐其礼和蓝伟光博士,是厦门大学新加坡校友会的老中青代表。(邬福梁摄)

校友会将加强“能见度”

岁月匆匆,校友会中像徐其礼这样的老校友已经寥寥无几。蓝伟光说,校友会日后将从各方面加强“能见度”,希望更多校友能加入他们的组织和活动。

他说:“我们感觉可惜的是,老校友少了。1949年到1977年出现的断层,我们不知道这期间毕业的校友,是否有来到新加坡落户的。希望他们看到报道后能够与我们联系。”

陈抗指出,现下新加坡学子选择到厦大念本科学位的例子很少,本地人到厦大深造的主要是修读硕士、博士课程。据了解,获得厦大中文系博士学位的包括本地作家方桂香、书法家邱少华等。文史研究者韩山元则是该校的硕士生,研究东南亚华人史。

蓝伟光希望,校友会日后也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成为联系新加坡与厦大的纽带,让更多人了解厦大,愿意到厦大读书。

他说:“新加坡人到中国念大学,主要还是选择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其实厦大也有不少优势学科,包括历史系、会计系、化学系等,希望以后有更多本地学生能考虑到厦大去。”

这些年来,厦大校友会每年主要举行两次聚会,一次是4月间,配合母校校庆日举行的聚会,另外一次是在中秋节。在中秋节的晚宴上,蓝伟光还特别从厦门空运了“状元饼”回来,让大家一起“博状元饼”。蓝伟光说,博饼文化在厦门盛行,进入厦大的新生不管来自哪里,都会在校中学会怎么“博饼”。

厦大校友今年将在4月3日晚上,于国大学会肯特岗会所(Kent Ridge Guild House)举行聚会。除此之外,为配合校庆活动,校友会今年也特别邀请凤凰卫视评论员杨锦麟在4月4日及5日,前来新加坡主讲两次讲座。杨锦麟也是厦大毕业生。

想了解更多有关聚会详情的校友可拨电96969886,与秘书顾丰联系。

【责任编辑:】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