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老师】真诚的教育——记电影学院副教授李天老师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0日 来源:电影学院

【个人简介】李天,2016-2021年,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任教。2022年至今,厦门大学电影学院任教,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外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理论专题研究》《艺术与媒体》等课程,研究方向为新媒体艺术、影像美学、数字人文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大数据时代中国古典小说及其衍生品研究》,获得过厦门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编诗集《校园抒怀——人在翔安》。

兴趣:打开学术研究的大门

李天老师的学术探索之路开始于“兴趣”二字。本科时期,她发现了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并深深地被中国古代文学所吸引。在硕士阶段选择了在古代文学方向进行深造。由于在深造过程中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博士研究生时期,她选择了文艺学,以期掌握更加成熟、成体系的理论工具。在这一时期,李天老师关注到了中西方文化语境的结合,她认为单一而割裂地学习中国或者西方的文化会产生某种局限,如将传统文化与西方理论联系起来,可以用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进行思考。同时,时代的变化也影响了她的关注点——新媒体的发展获得了大家的瞩目,特别是数字人文、新媒体艺术等。这一时期的她更加关注当下,关注现实。

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李天老师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和系统的工具,这为她的学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谈及上述经历,她表示兴趣是最好的引路人。她认为过强的“功利性”目标是导致大学生焦虑的重要原因,她鼓励同学们在本科阶段更多地学习与探索多种可能,不断扩大自己的兴趣面。

眼界:打破先入为主的观念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成立以来,就将科幻电影大赛作为学院的一个特色项目,以此鼓励同学们创作。李天老师在组织成立科幻电影小组、主持科幻电影系列讲座等活动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人文学科背景下同学们对于创作的担忧,她表示这些问题通过团队的通力合作都能得到良好的解决,最重要的是同学们不要以先入为主的观念阻碍自己的脚步。

“今天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是我们无可避免的。因此传统文化和新媒体技术的结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我们更应该打破文化和技术的偏见,去接受这种融合。”李天老师认为,人文学科背景的同学可能对理工科知识有隔阂感,但这不代表文学和技术之间就因此竖起了坚不可破的壁垒——学校为师生们提供了良好的跨学科交流平台,大家不仅能在这里探索不同的领域,也能够发挥所长,共同创作。

当问及 “如何看待科幻电影在一些人眼里被看作是爆米花电影的代名词”时,李天老师表示这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成见。她认为,科幻电影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好的科幻电影往往能让观众关注并思考有关人类命运的终极话题。如果我们先入为主地认为科幻电影是简单的商业片,只能给人带来一时的视觉冲击,那将会让我们丧失许多接触好作品的机会。

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用先入为主的观念去思考。拓宽眼界,保持多元的视角并且终身学习,成见不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这是她的态度,也是对学生的激励和鼓舞。

审美:生命鲜活在美之中

在李天老师的课堂上,尤其能感受到她对美的追求。她对于审美教育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认为,要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面保持人的完整,审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正像席勒所说:“人们只有通过美才能走向自由。”在“需要”支配一切,“有用”横行其道的时代,艺术的美才能够弥合人身上的裂隙,从而对抗功利主义,使人成为真正自由的、鲜活的生命。

谈及美育,李天老师认为美育不是告诉他人什么是美,而是能够培养将美转化为自身素质的能力。正是这样的理念促使她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同学们更多地去感受美,并将其表达出来。对于电影学院的学生,她笑言:“你们是学艺术的,已经在美之中。”在培养学生美的素质的过程中,她更注重培养学生们专业的态度。“正如之前说,如果只是单纯的喜欢,表达出来的最直观的东西往往是浅的,但更深处还有什么?还有崇高,还有思维上的美。我更希望我们电影学院的同学能够发掘更深的、更本质的东西。”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往往被包裹在技术洪流中,被迫去追求更加功利的目标而忽略了纯粹的愉悦。李天老师鼓励同学们——还有美。

但人总要有点美的理想。

教育:真诚是最重要的

当知道了同学们对自己的喜爱,李天老师谦逊地笑着道谢。

在众多喜欢她的原因中,真诚是一致的理由。在课堂上,她总是鼓励大家独立思考,多做交流;在下课后,她也会花大量的时间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每一份上交的作业都能获得她真诚的分析和鼓励;考试后,她还会对同学们的成绩、答卷之中体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馈。有同学说第一次收到老师的成绩反馈觉得很惊讶,以为考完就结束了。李天老师却认为,学生的真正所得是远比试卷上那个数字更重要的东西,她总是让同学们不要过于在意考题和成绩,“最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比如在艺术理论的课堂上,老师鼓励并引导大家阅读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学生能与哲学家进行直接的观点碰撞,独立思维的能力能得到最大的锻炼和提升。

每一年的课程,她都贯彻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课件里的内容往往与时俱进。“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学习,引入前沿的观点和研究很重要。”同样的,根据不同的教学进度和学生掌握情况,她也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我觉得作业的反馈很重要。不仅可以反映同学们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发现里面一些大家共有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的讲解,能更有效地促进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她总是用真诚的态度、平等的方式为同学们解答问题,她认为所有的交流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没有任何一个问题是不值得提的,不要害怕提问。”李天老师认为交流在教学中非常重要,所谓“教学相长”,交流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在回答学生问题的同时老师也得到启发与收获。

(电影学院  文/黄舒榆、赵心语 图/李天、黄舒榆)

【责任编辑:曾文萃】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