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老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陈理想:理想追光子,筑梦为学子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6日 来源:宣传部

【人物名片】

陈理想,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物理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科协“英才计划”导师,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及强基计划学院负责人,担任物理学2021级强基班主任。曾获得过教育部拔尖计划2.0荣誉奖项全国优秀教师奖(2021年)、2021年福建青年科技奖、2019年中国物理学会“萨本栋应用物理奖”、第三届厦门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年会本科生科创竞赛指导教师突出贡献奖(2019年)、厦门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

“我一直立志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作为老师,陈理想认为教书育人是第一天职,“在物理的学习中,我希望同学们既能抬头仰望星空,也能同我一起脚踏实地。”

在物理星空中追光

陈理想主要从事光场调控及量子信息研究。他在物理研究中取得多项代表性成果:开拓量子技术在人脸识别领域新应用,首次揭示双光子径向新自由度EPR量子关联;率先实现光轨道角动量及分数涡旋高效分离,该成果还入选了“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一份一份光子汇聚成连续的光波,一点一滴的努力也凝聚成陈理想对于物理的理想。

作为厦门大学光量子调控实验室负责人,陈理想积极指导拔尖班和强基班本科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

在一次实验中,本科生许蝶飞发现收集的信号混杂了许多干扰信息。陈理想带着同学们针对难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共线晶体完成非线性上转换的提议。“记不清陈老师带着我们做了多少次尝试,最后终于把晶体角度一点点调整到合适位置,才成功收集到论文所需的信号数据。”许蝶飞回忆道,“每一次晶体角度调整的量还不过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最终,他们完成的论文《非线性光学滤波器实现变波长选择性边缘增强》入选教育部主办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项目,当年全校仅六篇入选。

教学是追“新”的课堂

“用讲课的激情点燃学生上课的热情”是陈理想的教学格言。不论多么晦涩难懂的科学概念,陈理想总能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语言。在《量子力学》课上,陈理想讲解“叠加态”时举例道:一个同学既可能在教室,也可能同时在寝室,这就是一个“叠加态”。如果我们用点名的方式来观测,这位同学就会“坍缩”到一个确定的位置。“陈老师教我们用联想的方式去理解问题,这对我们去学习、去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2020级本科生李明昊同学说。

除了授课语言的“新”,陈理想也一直在追求教学模式的“新”。

他不仅为本科生量身定做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课堂:结合量子科技前沿研究,在大班教学中讲解课程知识,在小班研讨里针对学生疑惑进行个性化解答。

陈理想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模式

此外,他将课堂搬到“实验室”,依托“大创”项目,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量子力学及量子信息技术的前沿课题。比如,陈理想曾指导学生搭建起一套双光子轨道角动量纠缠装置,来验证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的不成立,而这正是与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直接相关的课题研究。

师生是追“心”的团队

“同学们也是我的团队伙伴。”陈理想不仅希望和学生们成为一支在科研上同心的团队,他也关心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希望与同学们成为交心的伙伴。

在实验室里,常常能见到陈理想与研究生一起“攻关克难”的身影。而每周一次的课题组例会、Office Hours,陈理想就算事务繁忙也很少缺席。“这是我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头脑风暴的关键时刻。除了讨论科学问题,我也想借此机会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在物理学科百年之际,陈理想专门邀请了一位文科资深教授来到组会,为同学们讲述长汀往事和萨本栋校长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厦大“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

科研之余,陈理想常常带领学生去爬山、去跑步,集体锻炼也让团队更富有凝聚力。他认为,通过有规律的锻炼,学生不仅身体素质变得更好,也提高了睡眠质量,就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陈理想团队多年来形成了这样一个传统:无论是男生、女生,只要一个月内跑步累计超过15公里,就能得到陈老师的额外奖励。

陈理想与研究生课题组同学爬山

“每当深夜,我们走出实验室时,也总会看到陈老师办公室的灯光依旧亮着。”课题组同学分享道,“陈老师就像一个大家长,时刻地关心着我们,也用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们。”

陈理想荣获厦门大学2023年“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是陈理想对所有学子的殷切希望。他用青春年华在物理的璀璨星空中追逐着,他尽心尽力在每一堂课堂上耕耘着。理想追光子,筑梦为学子,为学生的前行指明方向。

(学生记者 李佳彤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秦美娣、周玉洁)

【责任编辑:毛敏倩】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