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老师】勤教善导 立德树人——记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宋争勇老师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9日 来源: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个人简介】宋争勇,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太赫兹人工智能阵列天线、人工智能电磁超构表面/超构材料、微波毫米波、微纳光子学、等离激元光子学和太赫兹技术的研究工作。

两个校区,活跃着他往返奔忙、指导科研教学的身影;三尺讲台,见证了他践行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他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宋争勇老师,也是同学们口中亲切的“勇哥”。

用故事“串”起知识链

每堂课前,宋争勇都会花大量时间来备课,把一堆数学公式原理的脉络理顺。课上,他用风趣生动的语言,将一个个简短公式背后无数科学家不懈付出的故事娓娓道出,让理论知识与历史故事勾连起来,让知识更有趣、更好记。“战斗机散射出的电磁波信号一旦碰到水面,便会被海水这个良导体‘吃进去’大半,这样飞机便隐了形,很难被敌方雷达盯上。”宋争勇用“战斗机有时着海面飞行”为例,生动地阐释了“电磁波在导电媒质中传播时振幅不断衰减”的原理。在宋争勇的课堂上,一句句幽默形象的语言让干枯扁平的物理原理变得饱满明晰,课堂更加轻快,学生对理论的畏难情绪也慢慢烟消云散。

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同学们对知识产生了兴趣,而引导同学读懂知识成了宋争勇要解决的另一难题。三堂课,宋争勇就能记住每一个上课学生的名字。每当有同学走神,宋争勇便会精准地“点名道姓”,抛出早已准备好的互动问题提高课堂“抬头率”。他鼓励学生们课后多光顾图书馆,多阅读文献,吸收前人的思想精华。“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只要没有课,我随叫随到。”

耗费大量的精力用于备课和指导,宋争勇有时会感到一阵精疲力竭,“但是看到学生学得开心,愿意主动问问题,我真的很欣慰,觉得一切都值了。”今年9月,一位远在新加坡求学的本科毕业生特地给他发短信,“硕士阶段我再修《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便想起宋老师,感念那有趣的课堂。”

用专业态度做科研

六年前,宋争勇在和低年级学生聊天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孩子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尤其是对未知领域的渴望远超出他的想象。怀着“试一试”的心态,宋争勇选择了一条“蹊径”:开设训练营,带着低年级本科生做科研。每周要研读一篇5-10页的全英文顶尖SCI论文,并进行汇报总结;从零开始,摸索专业的计算软件搭建物理模型……一项项困难重重的考验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而选择加入首期训练营的“勇者”们,经过一学期的“魔鬼”训练,坚持下来的也只有最初的五分之一。

宋争勇常对同学们说:“既然跟着我做科研,你们就是专业的研究者,要按照研究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没有任何例外。”任何一份数据都要真实精确,任何一条结论都要有理有据,任何一场会议都要准时开始……他对科研的要求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境地。

研究生和本科生分散在两个校区,他就每周工作六天,三天在翔安,三天在海韵。每周五晚上六点,他会准时出现在翔安校区南存钿楼与本科生进行课题研讨,时间短则两小时,长则四小时。常常是学生们都离开后,他才有空打开电脑处理个人邮件,有时候会忙到楼栋管理人员清场。他每天五点半准时起床,有时要夜里十二点之后才踏进家门。

经过日复一日的专业训练的“淘洗”,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学术舞台上闪耀。在他的指导下,本科生团队一年能发表十余篇论文,还有的论文被收录进学术顶级期刊杂志《Carbon》中。有些初尝科研成果的学生在鲜花和掌声面前忘乎所以,甚至略显浮躁、急功近利。这时,宋争勇便会给大家敲响警钟:“科学研究要找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沉下心去做。它是很纯粹的,千万不要抱有功利主义的心态。”

是严师也是“兄弟”

“勇哥在科研上是严师,但在生活上更像一位长兄,带我们去团建,减轻大家的压力,团队氛围始终阳光积极、和谐融洽。”学生赵烽说。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宋争勇都鼓励同学们永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热情,放开手脚大胆去做事,不要害怕犯错。曾有学生向他倾诉人生的不如意,宋争勇就鼓励他坦然接受,并积极寻求改变,“只有真正经历过,生活上才能摸索出未来方向,科研上才能找到正确的模型构造,不能总是小心翼翼。”

宋争勇曾担任2018级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班主任,当时班级里大部分是男生,师生间常以“兄弟”相称。“哥们儿,最近怎么样?”这是师生在路上碰上时候宋争勇惯例的开场白。有时候他还会拍拍对方的肩膀,就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嘘寒问暖。 “平等交流、坦诚相待,学生们就愿意打开心扉,各种学习、科研上的难题也更容易解决。”

能与学生“称兄道弟”的原因,是宋争勇始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他常会把自己放到十五年前自己还在求学时的时空坐标系上,不从老师的角度先入为主思考问题,“想一想当时作为学生的我想要什么,我才会决定给予学生怎样的鼓励”。他珍视和学生们的“兄弟情”,他常说:“我和我的学生是互相成就,他们也教会我很多,比如耐心和恒心。”不仅在科研上,也在生活中,只要学生们有困难有需要,他会毫不犹豫地尽一切努力帮助大家。

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未来,他愿成为给学生助力的“电磁场”,希望他们能站在自己的肩上,眺望更远的地方。

(学生记者 季子楦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曾文萃】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