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身边好老师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07日 来源: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习近平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在厦大,在我们身边,闪现着一批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他们扎根一线、潜心治学、言传身教、立德树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奋斗。在第三十五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用文字勾勒出身边好老师教书育人的生动形象,一起回顾那些暖心故事的动人瞬间,一起致敬我们最亲爱的厦大老师!

化学化工学院 田昭武院士

在七十年的从教生涯里,田昭武始终坚持“继承、发展、超越”的教学科研理念,不断做大人生价值,被誉为中国现代电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1973年,通过自学涉足物理学、数学、计算科学、微系统科学等多领域的田昭武,开始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电化学综合测试仪”。作为仪器的总设计师,他废寝忘食,争分夺秒,从早到晚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甚至连吃饭都要儿女去实验室催他。晚上从实验室回家,他继续思考第二天的改进方案和实施步骤,他习惯把这个时段的思考称为一天工作的“第四阶段”。课题组的同事们说,田先生的思路变化之快,是需要“跑步”才能跟的上的。

原文链接:/xmu/smu_news/2018/0909/c1575a350796/page.htm

生命科学学院 细胞生物学团队

细胞生物学团队共有17位成员,他们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是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017年底,团队成功入选为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团队17人中有13位教师因有着一颗至诚报国的赤子之心从海外回国执教,投身科研。他们潜心科研,聚焦于领域核心科学问题,共同在机体免疫反应、肿瘤发生发展及靶向药物开发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原创性成果,并将“服务社会”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如今已在产学研的融合中取得不俗成果。他们积极承担教学任务,主动参与课程体系改革,把实验室当成了家,把学生当成了孩子。他们注重团队的传承,引培并举,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优良机制,“青年PI沙龙” “教授午餐会”成为助力青年学者成长的重要平台。

原文链接:/xmu/smu_news/2018/0917/c1575a351569/page.htm

数学科学学院 林亚南

林亚南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自觉做现代教育改革创新的“火炬手”。

在推进课程建设的道路中,“课程网站”“研讨会”成了林亚南手中的两大法宝。“对全国开放、不设门槛、资源共享、资料免费下载”是林亚南组织教学团队建设的《高等代数》课程网站的主要特点。网站上不仅有课程信息、教学进度,还有林亚南一字字打上去的课程方法指导讲义,不仅有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课程考卷,还有专门为考研同学准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分类试题。此外,他还发起并组织了“福建省代数类课程建设研讨会”,会议每次“仅集中研讨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

原文链接:/xmu/smu_news/2018/0910/c1575a350809/page.htm

外文学院 杨信彰

杨信彰长期埋头于语言领域研究,却仍孜孜不倦地奋斗在语言教学第一线。学识广博、著作等身,连续多年不间断地发表了许多出色的专业文章,亲身向同学们展示着“业精于勤”的道理。

作为一名学者,杨信彰非常注重保持专业敏感度,跟踪学科领域的发展。过去交通较为闭塞,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耗时耗力,但为了了解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杨信彰还是会不顾长途劳顿、辗转多次参加各种专业领域的会议。不论是担任行政职务“双肩挑”时,还是退休后,他始终坚持学习新知识,潜心学术研究。在他看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潭水。

原文链接:/xmu/smu_news/2019/0415/c1552a366678/page.htm

海外教育学院 肖宁遥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肖宁遥秉持“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星火”的教育理念,不断在思考与探索中努力前行,不遗余力地点燃中华文化传播的点点星火。

为了让留学生们更能切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同时引导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深挖中华文化内涵,为日后赴海外孔院支教打好基础,她将在卢森堡大学举办过的“中国日”文化活动“复制”回来,并加以改进和完善,使之更具校园特色。从第一届在小教室开展到第六届面向整个校区举办,从五十几人的小范围活动到五百多名中外师生共同参与,从小型的文化交流活动到全校区的文化荟萃联欢和中华文化体验,“中国日”已经成为了海外教育学院的一大品牌,也逐渐成为翔安校区校园文化的“调味剂”和文化育人工作的“催化剂”。

原文链接:/xmu/smu_news/2019/0409/c1575a366315/page.htm

经济学院教授 方颖

带着“恐慌”之心做学术,方颖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紧跟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保持恐慌,是他始终保持前进状态的根本动力。

方颖从来没有想过放慢学术研究的脚步。他办公室的灯常常在深夜依旧亮着。“我一直都怀有一种恐慌感,害怕自己跟不上学术前沿,阅读文献可以让我的心情变得更加舒缓。”方颖无比诚恳地表达着他对现状的这种感受。在参加学术报告时,倘若发现自己对主讲人的研究领域一无所知或了解甚微,他内心便会敲响警钟,回来之后一定会抓紧时间阅读相关文献,直到对它有了足够了解,才会觉得踏实、心安。多年来他一直保持这种恐慌,追赶,学习,再恐慌,再追赶,再学习的状态,“learning by doing、learning by simple life”经常被他挂在口头。

原文链接:/xmu/smu_news/2019/0222/c1552a362907/pagem.htm

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宗丽

原宗丽精于“授业”、“解惑”,并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她心中始终装有国家和民族,牢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原宗丽认为,老师二字意味着一份重如泰山的责任,这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课上还是课下、公共课还是专业课是无关的。为人师者,要真诚地与学生们交流、沟通、互助,要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来自老师的耐心、热心和爱心。几年前,原宗丽在漳州校区上课。下课后,一个新疆女同学来找她解答一些关于民族政策的问题。原老师不厌其烦,和她交流谈心整整两个小时,结束时已近深夜11点。其实,来找她答疑解惑甚至谈心的学生很多,原宗丽也十分乐意和学生交流一些思想、学习、情感上的想法,所以有些学生私下里喜欢称她为“原姐姐”,会主动给老师雨天送伞、天寒送外套,也乐于和原老师分享自己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

原文链接:/xmu/smu_news/2018/1205/c1643a358773/pagem.htm

材料学院 戴李宗

在戴李宗的执教生涯里,爱是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爱是他教育的灵魂,他将教书育人看作是一门 “仁而爱人”的事业。

作为教师,戴李宗以身作则,永葆一份爱在左右。这份爱,是自律之爱,他坚持健体强身,带着学生、同事一起阳光前行,他的学生中谁去参加了马拉松比赛,他会给发个“红包”表示鼓励;这份爱,是严谨之爱,每一次PPT的录音准备,都是一页页精雕细琢,一遍遍反复打磨,一段8分钟不到的录音,他会从中午一直录到晚上;这份爱,是师生之爱,他亦师亦友、亲如父兄,严在面上、疼在心里。课题组的学生美国访学前夕,因经济困难无法支付2万元人民币的保证金,心情非常不好。戴老师向其他学生了解了情况后,默默往他卡里打了钱,解除了学生后顾之忧……

原文链接:/xmu/smu_news/2019/0701/c1552a372441/page.htm

信息学院 洪学敏

洪学敏用自己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突出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严肃而实用的专业知识,严谨而开放的研究方法,更是坚定大胆做事,低调温和做人的人生哲学。

课堂与学术之外的洪学敏,跟所有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或者说,是朋友关系。走下讲台,走出实验室,除了科研和学术,洪老师也会跟学生聊聊家常,谈谈生活。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洪学敏会以一个过来人、一个朋友的身份给与学生最真诚的建议;对于学习或生活中的问题,洪学敏也会主动\热情地帮助解决,尽可能为学生指明一个方向。

原文链接:/xmu/smu_news/2018/1203/c1552a358506/page.htm

药学院 刘文

刘文不仅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既是学生科研上的指引着,也是学生精神成长上的引路人。

刘文觉得实验室就是一个大家庭,他必须为这个家庭负责。学生们处在青春年华,经常有新颖跳跃的想法,也有一时捋不顺、想不通的心结,他就像一位谆谆教诲的父辈关心学生们的生活和心灵健康。师兄弟闹了矛盾,他两边调解;对未来发展迷茫,他谈心分享经历;逢年过节组织丰富的活动、经常性地聚餐交流……对于学生,他说,在科研上要严格要求,在生活上要尽可能地多加照顾。学生家庭有困难,学费有压力,他都尽力帮忙。

原文链接:/xmu/smu_news/2018/1026/c1552a355368/page.htm

海洋与地球学院 胡建宇

胡建宇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无私奉献,全心付出,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出海实习是物理海洋学本科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因为出海成本较高,本科生们能获得的出海机会少之又少。为了给班上的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出海机会,胡建宇将自己课题的出海名额切分了一部分给本科生,他所带班级的大部分本科生都参加过科研课题的出海,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仪器操作规程和数据的分析方法。为支持学生的创新研究,胡建宇亲自指导过班级三分之二的本科生开展大创项目,每1~2周都分组听取他们的进展报告,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有人说这是“费力不讨好”的活儿,胡建宇却对同学们说,“我和你们父母的年纪相仿,所以我把你们看成我的孩子,花再多的时间、金钱、精力,我都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再多都值得。”

原文链接:/xmu/smu_news/2019/0322/c1552a364913/page.htm

(以上内容节选自“身边好老师”专栏)

在厦大,这样的好老师还有很多很多。受篇幅限制,本次只能精选以上几位老师的暖心故事生动瞬间,更多身边好老师的故事,请查阅学校新闻主页“身边好老师”专栏。该专栏将长期设置,欢迎各学院积极提供故事线索,投稿至xdtk@xmu.edu.cn.

(文/宣传部 曹熠婕 综合整理 首图/梁振伟)

责任编辑:曹熠婕

【责任编辑:】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