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厦门市发布第5号通告,宣布自当日10时起,厦门市两个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调整后,厦门市全区域均为低风险地区。自7月30日发现首例本土病例以来,厦门历时14天成功清零中风险地区,这离不开厦门市领导的指挥部署、市民的配合、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奉献。在这个过程中,公共卫生学院学生志愿者勇于担当、冲在一线,为厦门市疫情防控贡献了一份力量。
不惧风雨迅速集结,同心战“疫”共克时艰
自厦门市发生疫情以来,厦大公卫师生始终密切关注疫情动态,第一时间组织首批学生志愿者,协助厦门市政府、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工作。8月3日,公共卫生学院召开志愿者动员大会,从趋势研判、疫苗知识等方面对全院百余名学生志愿者进行厦门市疫情防控情况的分析和介绍,希望同学们能够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发扬公卫学子爱国报国的精神底色,为早日战胜疫情贡献厦大力量。
面对如此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厦大公卫人深感责无旁贷,短时间内迅速集结多支队伍,分别派往厦门市政府、厦门市卫健委、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海沧医院等,发挥专业优势,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切实担负起公卫人的使命与责任。
不负韶华同心抗疫,青年力量奋勇担当
作为公共卫生学院首批派出的志愿者,2017级预防医学专业班长殷显瑞前往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支援工作,对早期缺失的流调内容进行补充。在做流调时,殷显瑞曾被当作成“诈骗分子”,不得不耐心地跟受访者解释;也曾因为沟通不畅,被对方一顿臭骂。但最让殷显瑞有成就感的是,他曾利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在受访者信息不全、联系方式缺失的情况下,通过锁定被调查者的亲属,最终成功完善了相关信息。
2020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硕士生黄伟达被派往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他每天的工作内容是对采集的核酸样本进行检测。一线工作的防护要求十分严格,从最内层的内穿衣、内层手套、头套、鞋套、N95口罩、防护服、外层手套、靴套、面罩、腰间的小风扇,到最外层的隔离衣,光是这一套穿戴流程就要花费十多分钟。穿戴完毕后,防护服内的高温更是超乎想象,哪怕检测室内的空调已经开得极低,衣服也会在5分钟内湿透,而他们还需要在这个状态下至少工作4小时。在工作过程中,本组每天被分配到的核酸检测样本量多达8000-9000份,而他们小组三小时的检测量约在700-800份左右,因此他们每天需要高强度奋战10余个小时才能确保检测任务完成。
2018级博士生黄悦在厦门市政府支援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查找疫情防控的资料和措施,黄悦说:“深入一线后,我能站在比较高的角度去看待疫情防控的问题,很多细节和应对不同特殊情况的处置方式,都让我受益匪浅。”在厦门市卫健委支援工作的2019级硕士生阙霜,主要协助处理市政12345便民服务平台上的问题。在面对市民们的恐慌情绪和对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的迫切需求,志愿者的细心和耐心成为了工作的关键,阙霜说:“比如说核酸检测的频率,‘每天一次’和‘每隔一天一次’中间只差了两个字,但要是表达得不准确,会对大家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公共卫生学院还组织师生志愿者协助厦门机场对厦门空港工作人员的防护情况进行电话调查。24名学生志愿者在学院老师们的带领下对厦门市机场各风险等级岗位人员进行抽样、电话访谈、记录和编码,了解厦门机场人员的防护认知与执行情况,电话调查在接到任务后的当天内全部完成。空港等高风险区域作为疫情防控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不能有丝毫疏漏,志愿者们电话调查的访谈结果将为厦门市下一步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同样奋战在厦门市疫情防控前线的厦大公卫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日以继夜在各自的岗位闪闪发光,为“厦门速度”、“厦门温度”贡献青春的力量……
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如今,厦门市以最快的速度遏制住疫情的凶猛趋势。此次鹭岛战“疫”中,厦大公卫人积极践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不惧风雨、不怕困难,奋勇拼搏、齐心战“疫”,充分展现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良好精神风貌,为厦门市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厦大力量。
(公共卫生学院 文/邓先宇、陈洁瑶 图/学院各志愿小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