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厦门市实施“14+7隔离”与“核酸+总抗体筛查”策略对发现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作用分析》的研究成果。
该论文分析了厦门市实施入境人员14天集中隔离与7天集中或居家隔离(“14+7”隔离)以及多次核酸和血清总抗体筛查(“核酸+总抗体筛查”)的联合筛查策略(厦门方案),结果显示与“14天隔离+核酸筛查”策略相比,该方案对核酸阳性入境者的检出率提高了约1倍,明显降低了境外输入引起续发传播的风险。
2020年3月起我国本土疫情基本清零,但境外疫情持续快速增长,我国进入境外输入相关疫情为主的防控阶段。自去年秋冬以来全国陆续发生了多起影响面较大的入境人员解除隔离后导致的局部暴发疫情案例。疫情发生以来,厦门是继上海、广州之后的我国第三大入境口岸,加强筛查、扎牢篱笆以降低入境感染者进入社区后引发后续本土疫情的意义重大。
考虑到COVID-19患者间歇排毒、少数感染者从感染到首次核酸阳性(潜隐期)或出现症状(潜伏期)时间较长、不同部位样本带毒量和采样偏差较大等特点,单次、单标本核酸筛查易出现漏检,为进一步降低入境感染者进入社区引发后续本土传播的风险,厦门市自2020年4月以来对入境人员采取14天集中隔离加上7天集中或居家隔离(“14+7”),并在隔离期内多次进行核酸和总抗体筛查(“核酸+总抗体”)的策略,在入境人员恢复日常社区活动前及时筛查出了多例核酸首次阳性的感染者(含外地入境解除隔离后抵厦人员)。
该研究纳入了2020年3月17日厦门市恢复入境客运航班起直至2020年12月31日的由厦门口岸入境的174,628名入境人员,以及7月18日至12月31日外地解除隔离后抵厦但入境时间不足21天的943名入境人员,收集和分析实施联合筛查策略后的境外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发现时间、路径和检测情况。研究共发现304例境外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其中27例(8.9%)在入境14天后首次核酸阳性,128例(42%)在总抗体阳性提示高风险后的平均2.3次(最高6次)核酸检测阴性后确认为核酸阳性。因此,与“14天隔离+核酸筛查”策略相比,“14+7隔离”结合“核酸+总抗体筛查”的联合筛查策略多检出了155例,占入境感染者总数的51.0%,提高检出率约1倍。截至2021年2月26日,尚未发现厦门市入境人员引起的续发感染。
与“14天隔离+核酸筛查”策略相比,该研究首次以详实的数据揭示了对入境人员增加7天隔离以及增加总抗体筛查措施对于提高入境感染者检出率、降低境外输入引起续发传播的风险所起到的效果。近期广州、深圳等地迁延月余、影响巨大的局部暴发疫情进一步提示了提高入境感染者筛查敏感性的重大现实意义。在我国将步入又一个秋冬季疫情反弹高峰之时,以及传播力更强的新的变异株在境外快速蔓延之际,该研究对于各地制定和调整入境感染者筛查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理通、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段振华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陈长荣、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袁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秦颖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chinaepi.icdc.cn/zhlxbx/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210606&flag=1&journal_id=zhlxbx&year_id=2021
(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