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5日,公共卫生学院11名硕博士组成的“鹭疆先锋”博士团,携其自主研发的全球唯一戊型肝炎疫苗“益可宁”前往乌鲁木齐市开展实地调研。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派出由3名教师、3名博士和5名硕士研究生组成的“鹭疆先锋”博士团,该博士团是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首支派往新疆的实践队伍。在此之前,公共卫生学院已连续多年招收新疆籍学生,在经过专业的公共卫生知识与技能培养后,帮助学生回疆就业,充实新疆公共卫生体系的人才队伍,助力新疆健康事业发展。目前,已有多位来自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毕业生,参与到自治区卫健委、自治区疾控中心、新疆医科大学等卫生健康单位的工作中。
博士团成员深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控中心、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山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肝炎等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传染病疫苗预防接种、健康科普与健康促进、公卫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调研。同时,博士团挖掘分析当地在传染病监测及防控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潜在隐患,协助分析问题、提供建议,为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建言献策。
博士团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新疆地区戊型肝炎的流行现状与内地区域存在较明显差异,通过既往文献研究总结归纳与现有流行病学数据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归纳总结戊型肝炎的疾病特征、传播途径及暴发风险等,为新疆地区的肝炎防治提出建议。结合新疆地区饮食文化特点、戊肝中间宿主及传播途径,区别于内地多以猪肉为载体广泛散发传播,团队成员创新性地提出新疆地区可能存在较为隐匿的新型传播途径,如可能的潜在动物宿主为骆驼、牛、羊、兔子、野猪等,这一新型途径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此外,在深入了解肝炎检测-发现-上报-监测的传染病监测流亟需程后,博士团发现戊型肝炎上报病例少的原因之一在于检测率低下,临床进行戊肝诊断的比例较低,导致戊肝的发病风险、疾病负担被严重低估,博士团结合内地戊肝流行形式及血清阳性率水平,分析新疆地区的总体血清阳性率较低,提示仍需注意潜在的暴发风险。同时,在深入社区人群的调研中,团队成员发现民众对于戊型肝炎等肝炎类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健康知识储备较差,亟需开展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民众健康素养。
“新疆太大了,我们急需更多高水平的公共卫生人才的加入!”在与疾控局的座谈会上,相关领导动情说道。作为长期困扰和制约新疆等内陆地区健康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博士团结合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既往返疆人才培养及优势学科建设经验,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控中心、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单位就“为新疆卫生健康事业培养人才”这一难题,开展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建设预防医学与医学检验技术新疆实习基地、优秀人才赴厦交流、开展传染病相关科研合作、促进产学研医深化交流等举措,让新疆籍人才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提升人才返乡意愿,也让新疆医疗卫生体系人才得到更多学习机会、提升人才专业素养,助力破解人才困境、促进新疆健康事业发展。
“今年,公共卫生学院首次组织博士团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调研,了解当地肝炎等疾病流行现状,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及特长,为新疆的疾病防控建言献策。这也将为后续产学研医合作及人才培养合作探索新路径。”工作总结会上,学院党委副书记庄曦表示,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将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人才资源及教育培养能力,帮助新疆等西部地区培养卫生健康人才,同时鼓励更多公共卫生专业学生投身西部地区的卫生事业建设及相关调研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实现高质量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