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阐释的公共性与批评的开放性”工作坊在厦门大学举行。中国社科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批评》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院长南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原副总编辑李红岩,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全海出席开幕式。
全海在致辞中对本次工作坊的顺利举行表示祝贺,向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对支持厦门大学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感谢。他指出,深入研究、探讨阐释学理论问题,有利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他鼓励各与会专家学者在本次论坛上交互思想锋芒、贡献真知灼见,为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新的理论视点,为加快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注入源头活水。
张江在致辞中指出,目前中国的阐释学理论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持续开展主题学术论坛是非常有必要的。他鼓励与会学者以此次研讨为契机,结合自身学科优势,让阐释学向文学批评方向扩展,从而扩大阐释学理论在学界的影响力,助力构建中国阐释学理论话语体系。
本次工作坊分为上午场和下午场。
上午场分别由《天津社会科学》主编时世平、《社会科学》总编室副主任李亦婷主持,参会学者轮流进行汇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福贵对发言人的观点和思路进行了归纳,提出了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南帆肯定了相关观点对阐释学理论的启发性意义,鼓励大家进行进一步探讨,持续深挖阐释学理论的可能性。
下午场分别由《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张立荣,《厦门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廖哲平、《福建论坛》编辑部编辑陈建宁主持,参会学者轮流进行汇报。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结合发言人的研究思路,对发言进行了分类总结和深入评析。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洪治纲对发言逐一进行了细致的总结点评,并发掘了不同观点之间的潜在联系。
闭幕式由李红岩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吴俊在学术总结中指出了目前中国当代阐释学发展所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理论运用对象有待明晰,二是理论发展过程中机构建立、刊物创办、活动举行、奖项设立、课程开设等具体措施有待落实。他从问题出发,为中国阐释学理论体系构建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南帆在论坛总结中指出,本次论坛让各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各个角度切入发言,一同向“中国阐释学”这一颇具研究意义的命题靠拢。随着“中国阐释学”理论问题复杂性的逐渐显现,新的思考和探讨空间也不断出现。为继续探索这个命题,需做好后续学术工作坊的规划和组织,开展系列学术实践,在不断交流中完善这项工作。
福建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东南学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郑东育在闭幕致辞中指出,此次论坛汇聚了人文社科各领域的英才,以阐释学为媒介,打通了中国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研究实践,形式新颖,意义重大,有助于推进福建社科强省建设,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贡献了学术智慧和力量。
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教授徐勇向关心支持本次活动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衷心的感谢,并介绍了未来阐释学工作坊开展的初步规划,表示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将努力做好系列工作,争取为中国阐释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文学批评话语的生成,是扩大阐释学理论影响力、助推中国阐释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一次有力尝试。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晓明,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朱菁,多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界的著名专家学者、重要学术期刊代表、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部分师生等参加会议。
(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