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博学至善”行动落实落细,充分发挥优秀学生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优良校风学风,12月3日至6日,学生工作部分别在漳州校区、翔安校区和思明校区举办了2024年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成长感悟分享会。分享会邀请了11位来自不同学院的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分享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奋斗历程和经验感悟。
来自创意与创新学院的芮樱绮讲述了自己面对中英双轨教学制度下差异性的评价体系、繁忙多元的课业任务时,非但没有被压力的浪潮拍倒在地,反而迎难而上、负重前行的故事。她用自己的经历勉励大家在大学生活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保持热爱、奔赴山海。对于“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问题,信息学院的郑晨祺给出了他的回答。“主动、热爱、奋斗、坚持”是他的成功关键词,更是他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无边的挑战、成为“六边形战士”的前提。他认为,敢于在每一个鲜活的当下抓住一边、执其一端,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值得的事拼尽全力,就会收获大学生活的“大满贯”。管理学院的刘銮宇同学则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她大学生活中的几次关键选择,剖析“选择”背后的逻辑和依据。他认为,应该做的,正是回到内心去问问自己:我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心怀坦荡地向前,时刻保有斗志和方向感,人生的路总会越走越宽。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这是中国语言文学系陈扬同学的座右铭。她回顾了自己的入学之初长期陷入的迷茫、无所适从甚至内心绝望的困境,讲述了自己如何以自律自强的面貌完成华丽的自我蜕变、找到努力的方向。航空航天学院的罗闻丽雅同学展示了她“走出舒适区”后的阵痛、撕裂、成长和收获。她认为,走出舒适区,是为了把人生的圆画得更大,是为了给人生填充丰富多彩的内容,只有突破一个又一个舒适区的边界,才能站在更高维度去审视自己的人生。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朱辰璠同学则细致地把握了“应试”和“求知”的辩证关系,探讨如何将“好成绩”和“真本事”衔接连通。他还提出,在勇敢追梦、不懈奋斗的同时,也要避免掉入单一评价体系的陷阱之中,放松心态、拒绝焦虑,拥抱人生的更多可能性。对于材料学院的黄蕊同学来说,同行路上的伙伴们是她最珍贵的财富。“独行快,众行远”,和伙伴们优势互补、互学互鉴、携手前行,攀登高峰的艰辛过程也就变得意趣横生。她告诉同学们,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尝试敞开自己的心灵,找到跟自己志同道合的进步伙伴,大家共同进步,相互支持一定比一个人走得更远。
来自外文学院的周妍同学以“支点”为关键词,讲述了她在学术、公益、社会实践等多个领域寻找抓手,勇于尝试、大胆追梦的故事。在她看来,一个人的支点越多,内心也就越丰盈,内核也就越稳定。经济学院蒋柳婷同学以“修行”的视角观照大学生活,讲述了自己如何将空乏、“破碎”的生活逐渐拼接起来的故事。既要寻找意义,又要主动为生活赋予意义,从破碎到突破再到蜕变,她的“修行”之路走得认真、坚定、满怀希望。针对“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这一问题,海洋与地球学院的黄鑫悦同学用切身经历给出了几点建议。她指出了“自洽”的重要性,认为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试着接纳自己当下的状态,不与他人过多对比,多认可自己已经取得的成果,一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状态。能源学院的韩清扬同学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尝试”。在遇到困难时,多想想“我还能做什么”,而不是“我做不了什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踏实前进,始终“在路上”,一定会有所收获。
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的成长体悟的分享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展开,深深吸引了现场的同学们。他们共鸣于分享者初入大学经历的迷茫和困惑,欣喜于一个个学习成长的瞬间,更感动于那份共同的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现场掌声不断。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获奖学生热情回答,现场气氛热烈。许多学生表示,他们从分享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鼓舞,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对实现目标感到动力满满。
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及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代表参加分享活动。
(学生工作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