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立德树人 >> 正文
国际化人才自主培养的“厦大路径”——记经济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6日 来源:宣传部

“如何推进经济学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如何解决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及国际化人才规模化培养的‘兼得’‘双优’问题?”“如何继续打造更具厦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0版?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一直以来,厦大经济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团队都把本科教学置顶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

日前,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布,厦大经济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荣获一等奖。厦大邹至庄经济研究院创院院长、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原院长洪永淼是该培养体系的第一完成人。这个兼具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厦大经济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经过了逾十年的实践,在体制机制创新、师资队伍提升、课程体系改革、制度和文化建设等方式,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形成集成化试点改革经验,在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探索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提高国际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厦大路径”。

“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近日,经济学院教授张兴祥如往常一样踏上课堂,组织《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课堂讨论。这次讨论的主题包括“俄乌冲突背景下的中国-中亚五国会议”“俄罗斯开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对远东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2022年以来美联储激进加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等。课堂上,来自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专业国际化试验班的同学踊跃上台发表观点,围绕有关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这门课,张兴祥已经讲授7年了。但每一次,对他们教学团队而言,都是全新的开始。“我们立足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在课程设置时就注重引入案例教学,特别是与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在洪永淼看来,解决全英文教学中的课程思政问题,至关重要。“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去把握方法论课程的科学性,加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实现思政育人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深度融合。”

事实上,经济学科打造课程思政样本,由来已久。洪永淼介绍,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用现代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服务国家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实践,近年来,经济学科建立了覆盖课程、师资团队、专业、教学研究项目、优秀教学论文的全方位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

这一点,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现任院长周颖刚也深有体会。

2020年,他带领厦大“海山扶梦”实践队,赴宁夏隆德开展扶贫实地调研,亲身感受中国在脱贫攻坚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他带领学生做进一步的经济学思考。

在社会实践中学研结合、砥砺品质、增长才干、提高本领,是他和经济学科的老师们在推进学科“大思政课”中不懈努力为之付出的实践。

去年,经济学科举办了“课程思政引领铸魂育人”教学论文大赛和交流评审会,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交流教学成效。14位老师分享自己如何在经济学科以及交叉学科开展教学科研的同时,启迪“三观”,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价值引领元素切入点创新等展开热烈讨论。

与此同时,经济学科还特别制定《厦门大学经济学科“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与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组建专门师资课程组进一步优化相关课程思政内容,通过立项方式组织团队编写相关教材,形成一套符合学科专业育人特点、符合认知科学要求的教学体系,把课程思政真正落到实处。

不一样的“国际范”

“这是个有着不一样的‘国际范’的学科。”这是厦大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教授孟磊加盟厦大之初就深切感受到的。接踵而至的另一个感受便是“这里是‘常春藤’高校的加强版”。“加强”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对比她之前所在的国外高校,从必修学分到课程难度都提高了不少,当然,更体现在课程质量上。这一点在孟磊开设本科论文写作全英文教学《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9年的时间,孟磊见证一批批经济学子在课程中“肉眼可见”地飞速进步。“我想这离不开全英文教学的功劳。”

“全英文教学”是指专业课程全英文授课。单单开办一个实验班进行英文授课并不新鲜,但是实现整个年级各专业学生全英文授课,就涉及到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与改革。洪永淼介绍,从表面上看,是教学语言的调整,但深层的意义在于,从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学生培养模式,适应当下国际化经济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对于学科和学生而言,都有过“阵痛期”。但是这些年的沉淀和成效,印证了当时的决心和行动是值得的。

2019届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经济学国际化试验班毕业生郝泽栋正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收获“数理思维”“英语能力”和“良师益友”。近日,他与导师在学期间合作的论文发表在ChinaEconomicReview上。即将前往国外高校继续深造的他却感言:“我在日后取得的诸多成绩和进步,都不可与之相提并论。”

“WISE的培养从细节到深远。”“国际化的办学方式与全英教学让我们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学习经济学这一多个领域融会贯通的学科。”“WISE的经历是我在大学四年学到的最重要的课题。”“在这里四年得到的机会和提升是无法用成绩衡量的。” ……和郝泽栋有着一样感受的学生几乎涵盖在这里度过四年青春年华的学子。

国际化办学尝试的是一条不太一样的路。洪永淼介绍,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实施方案,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加以完善,但背后的出发点,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新时代经济学国际化高质量人才为目标。

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条适应经济学科的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行之有效的道路。目前,该学科还出版了《中国经济学教育转型——厦大故事》《新时代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WISE足迹》两部著作,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模式,为兄弟院校提供“厦大经验”。

独到创新的教学方法

在经济学院副教授黄娟娟看来,她所开设的“体验式教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扮演的更像是“查缺补漏”的角色。

2015年至今,每年小学期,黄娟娟的行程就基本被体验式教学占据。在她指导下,学生走出课堂,浸入式了解金融、经济、社会,从实地、实事、直接参与的过程中体会经济和金融学术理论的实质意义。

更特别的是,学生必须连续参加三年,跨班编队,聚焦“社会责任和社会关怀”“行业、产业和企业价值评估”“金融、战略和领导力”等模块,选菜单式挑选队伍。“查缺补漏的意思就是让学生在国际化全英文教学的同时,也不忘接地气。”

即便是门费时费力的软性教学,但经济学科一坚持就是8年。8年间,在实际场景和具体感受下,预期教学效果也逐渐凸显。这当中,包括学生社会责任感、时间管理、资源选择及分配等等。

体验式教学只是该学科创新教学方法的一个缩影。这些年,经济学科突出科教相长、狠抓教研教改、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实现教学方式新突破,比如,学科贯通本研一体化课程,将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引入教学,注重计量建模和定量分析,推动研究范式转变。又比如,推动启发式教学,以《商务沟通与文化交流》为例,兼顾英语学习和表达、演讲、沟通能力培养,并学以致用。

同时,学科也注重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拓展创新能力训练的课外模式。数据科学俱乐部便是其中之一。王亚南经济研究院2021级数理统计博士生邢兆雨之前从未想过,自己可以在一个学生自发组织的俱乐部待上6年乃至更久,而这段经历大大提升了他的科研素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明显,学员在“阿里云天池大赛”“国际量化建模挑战赛”等全国数据科学类竞赛中屡获佳绩。

当然,宽严相济、张弛有度也是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每逢本科生考试,学院会派专人去印刷厂拿考卷,教师和考生几乎是同时看到考试题目,这就确保了公平公正。像这样在细节上专注管理的例子不在少数,正是这些经得起推敲的教学体系细节保证了整个教学任务保质保量、不折不扣地完成。

经济学院副教授林细细是本科教指委会议召集人,他谈到,在教学管理中,既有对教师教学的刚性制度体系如《任课教师教学管理条例》《教师出差请假管理条例》等,也有对学生非必要不得请假的刚性制度。

目前,学科有关教学相关管理条例二十多则,形成了一套点面结合、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而这些管理制度均具有高度可操作性。

“正是在全流程、立体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中,实现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构建,形成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可推广的样本。”洪永淼说,“当然,一切创新的出发点,都要回到培养人才的初心——培养立足中国大地、具有家国情怀、拥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的经济学专门人才。”

(宣传部 欧阳桂莲)

【责任编辑:谢晨馨】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