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下午,2018年两会第三场代表通道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召开前开启,全国人大代表、我校校长张荣作为教育界代表走上代表通道,回答记者提问。央视《新闻联播》播放了相关内容。
以下为现场实录: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请问张荣校长,您是如何理解“双一流”建设的,厦门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有哪些新的举措?另外我们知道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建设引发广泛关注,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谢谢。”
张荣:“大家好,首先是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同时也感谢媒体界的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厦门大学的支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和国家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流大学的根本性标志是一流的成果和一流的贡献,但是在建设过程当中我们还是要把握好一流的体系和一流的能力这两个关键。
一流的体系包括一流的学科体系、人才体系、治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本载体和重要依托。在一流学科的建设当中,我们坚持的原则是:第一是坚持内涵发展,更加关注,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二是特色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融合发展,促进交叉,优化生态,努力打造更加科学合理的一流学科体系。
一流的学科是由一流的人才队伍来支撑的,没有一流的人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坚持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在这方面我也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有一本著名的刊物,叫作《自然生物技术》,就是Nature Biotechnology,它每年都会评出全世界在生物技术转化领域最强的二十位科学家。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面都没有中国学者入选,在2017年一下子有两位中国的教授上榜,这两位都是来自于厦门大学,一位名列第7,一位名列第12。2016年厦门大学的田中群院士,当选为国际电化学学会的主席,成为第一个担任这个重要学术职务的中国科学家。
一流的治理体系是一流大学的制度保障。所以必须要求我们全面地推进依法治校,早日地尽快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我们的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我们最好的制度保障。
一流的大学同样还需要一流的保障体系。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深化改革,不断地完善我们的体制机制,为“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
一流大学建设的另外一个关键是能力建设。第一首先是人才培养能力。这里我也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厦门大学有一个宿舍,在这个宿舍里曾经住过很多批的学生,其中有一个班的三位同寝室的同学,毕业以后,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的院士,可以说是人才培养的一个范例。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学校是成为不了一流大学的。
第二个能力是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我们必须要努力地提升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服务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厦门大学有一项非常著名的成果,我们研发的艾滋病检测试剂已经在42个国家推广应用,供应了5亿人份,其中海外就有6000万人份;同时我们还推出了全球首个戊肝的疫苗、乙肝治疗性蛋白,还有全球领先的宫颈癌疫苗,这些都为造福全球人类的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做出了我们的贡献。
在能力建设方面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我们必须要传承好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能力建设方面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需要建设一流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一流大学都是在国际高等教育的合作与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必须具有一流的、引领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刚刚这位记者朋友提到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筹划建设的。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签约。这是厦门大学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也开了中国高校走出国门办学的先河。它的目标就是要利用现实的国际环境,培养具有多文化背景和驾驭复杂国际事务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从目前来看,马来西亚分校进展顺利,我们已经有了900亩的校园,有了13个专业,有了26万平方米的第一期工程、建筑和相应的办学条件,现在有两千八百多位学生在这就学,预计今年年底会超过四千人。
上周我刚刚到马来西亚去访问,应该说马来西亚各界对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建设都给与了很高的评价,誉为“一带一路”上的璀璨明珠,中马高等教育合作的旗舰和新的里程碑,是马来西亚最美丽的校园。所以我们有信心办好马来西亚分校,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谢谢!”
(宣传部)
责任编辑:黄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