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要闻 >> 正文
【“喜迎二十大 厦大这十年”之见证不凡】教学改革创新的厦大探索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9日 来源:宣传部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显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过去这十年,也是厦门大学踔厉奋发、勇毅笃行的十年,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十年,奋楫扬帆、屡创辉煌的十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书写了精彩的“厦大篇章”。

为此,党委宣传部推出“喜迎二十大 厦大这十年”之“见证不凡”栏目。十年,学校的发展是具体的,是可感的,那些具体的人或事在十年的岁月中闪闪发光。我们将通过一些生动具体的讲述,带您一起感受过去十年学校奋进一流的步伐和足迹。首期,我们推出教学篇,在学校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的体验中,感受这十年来教学的发展。


教学改革创新的厦大探索

这个十年,是厦大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十年。推动大类招生培养、启动书院制试点、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通识教育改革、打造一流课程建设……在改革创新中,让学生更好地成才;在探索实践中,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三种教学模式。

博伊特勒书院:有着全球最牛本科生班主任

七年后,当韩家淮院士在办公室跟记者提起博伊特勒书院——这个被称为有着全球最牛班主任的本科班,仍然难掩喜悦和期待。

尽管因为疫情的原因,某些课程不得不改为线上进行,但总体而言,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旧独一无二并且有条不紊地开展。比如,为弥补线上授课模式师生互动不足,最近书院采用由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首创的导师辅导制度,为学生提供课后答疑和辅导,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和表达能力。学生两两分组,每两周接受一次课后辅导,每次时长90分钟。

布鲁斯·博伊特勒教授作《高级免疫学》开课讲话

在最近的一次书院开学典礼中,韩家淮说,书院办学初衷,就是为了提高生命医学领域本科生的教育水平,希望同学能够将自己锻炼成为视野开阔、人格健全、博学广闻又术业专攻的人才。

而这一点,其实早在2015年书院建立之初已经达成共识。

博伊特勒书院,是厦大生命科学学院以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布鲁斯·博伊特勒命名的书院,依托细胞信号网络协同创新中心平台设立。

顶尖科研“大牛”成为书院班主任,从面试学生到设置课程,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到成为“旁听生”了解学生听课效果,布鲁斯来中国教本科生的初衷,恰与韩家淮不谋而合。“建立书院,传承知识或许比获得诺奖更重要。”

在2015年的书院成立仪式上,布鲁斯曾告诉他的中国学生,一百年后,可能当今绝大多数诺奖得主都会被后人遗忘,但是,如果书院蓬勃发展,将会一直传授免疫学和遗传学知识。人才培养是重点,而人才培养归根到底要从源头抓起,那就是本科教育。设立书院,就是探索本科生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新尝试。

不管是“促进交叉学科的知识融合与思想碰撞,加强通识课程教育,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的书院制普适培养体系,还是“汇聚国外顶级名师,建立与国际名校相似的课程体系,让更多学生在本土环境成长成才”的书院制拔尖培养体系,书院的学生们以开放之心,探索自然,不断成长。

几年的探索,初见成效。从这个书院,走出了两位“盖茨学者”,也有50余名学生分赴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美国德州西南医学中心、洛克菲勒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进行科研实训。不得不说,它为生命科学领域人才培养提供了优秀的平台,更为探索本科生培养和管理模式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范式。

中心科学实验班:跟得上时代的化学课程体系

八月,厦门大学化材大类的准大学生们在线上学习行前课,准备入学考,而化学化工学院的老师们在集体备课,路演课程,迎接即将到来的第四届“中心科学实验班”新生。

厦大化院“中心科学实验班”于2019年正式启动。这个被称为“重原理、强逻辑、以理服人”的课程体系背后,是一群有情怀、有思路、有冲劲的老师们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次探索,在坚持“重视数理化”内核下系统重构优化课程体系。这其中,就包括该院副院长吕鑫。

何谓中心科学实验班?在吕鑫看来,实验班之所以取名为“中心科学”,一方面是源于化学学科作为中心科学的定位,另一方面更希望以初学者的视角和认知规律,打破二级学科的传统设置,凝练课程内核与主线,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学科素养,以期培养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跨界融通的交叉创新人才。

郑兰荪院士为中心科学实验班同学讲授质谱课程

课程,是实验班探索实践的抓手。那如何以系统思维规范课程内容组织?实验班强调的是,课程的整合性模块构建。

每个学期,中心科学实验班的老师们会召开大大小小的会议,对过去一年实验班课程进行回顾、总结与梳理,并协调前后模块内容,如大一的《基础化学》就涵盖了传统课程体系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二级学科的精髓,而《自然科学中的数学》融会贯通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化学学科学生必需的内容,“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快速形成对数学、物理和化学的整体认知和系统思维。”吕鑫介绍。

由课程的“模块之变”带来教学的“模式之变”,让实验班的同学们感慨这个班是来对了。2021级本科生王浩就是其中之一。实验班采用大班授课、探究实践、小组助学的模式,助学导师和三五名学生形成助学辅导,“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在“人助、自助、助人”的学习共同体中教学相长。王浩就在这样的生态中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和节奏。

当然,实验班也在不断根据学科特点、学情变化与时俱进调整方案,比如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将试行小组学伴制,打造学习共同体2.0版。

“当我们看到首期23位同学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后,依然坚定自信,眼里有光,再苦再累,也都值得。”实验班老师曹晓宇说。当然,这也代表了实验班所有老师的共同心声。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自然学科?传统文科?都到碗里来

王亚南经济研究院2021级数理统计博士生邢兆雨之前从未想过,自己可以在一个学生自发组织的俱乐部待上六年乃至更久,而这段经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的科研素养,也坚定了他选择继续读博深造的决心。

这个俱乐部叫WISER Club,是学院支持指导下、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科交叉的数据科学俱乐部,是学生学习科研的第二课堂,也是经济学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环节。

经济学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从该院优良的文理交叉传统中走来,已经成为这个学科师生共有的默契和日常。

与自然学科交叉教育,提高学生数学、统计、计算机、物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与传统文科交叉教育,培养学生认识、凝练、表述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历史、社会、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修养。这是经济学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念。

经济学科学生在计量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数据分析课程实操

在成熟的传统基础和科学理念指导下,经济学科跨学科人才培养也形成了一套一流的培养方案。比如,该学科拥有经济学、理学、管理学三个学位授予类型,在课程设置上就可以融合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并设置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等前沿数据科学课程,让学生在通晓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应用数理模型和计算机编程等跨学科方法来分析解决经济学问题的能力;又比如,发挥多个国家级跨学科科研平台优势,促进科教融合,反哺跨学科人才培养。

“从课程到平台,从创新导学关系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再到创设学科交叉科研竞赛平台和支持学生组建数据科学俱乐部,我们一直都在这么做。”该院副院长谢贞发介绍,“事实证明,我们这么做也是对的,效果得到多方认可。当然,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当我们培养的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都在我们的预期中稳步提升,这就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

采访手记:

“以学为中心”“以本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和潜能”“塑造学生学习能力”……这些或专业或通俗的短语、词汇在这次采访中高频出现。十年,教学,当然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三个例子远远涵盖不了这十年中教学方方面面的变迁,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创新改革,不管是以什么样的模式呈现,都是为了服务高校立德树人的初心。

教学模式变迁的背后,是学校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深入思考,是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不懈努力,是为了让每一位走进厦园的学子,仰望星空,脚踩大地,在这所百年学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欧阳桂莲)

数读十年:

【唯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优秀原则和创新实践研究典型案例”东亚地区唯一入选高校

【首批】

——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

——首批获得学位自主审核权的20所高校之一

——入选首批工程硕博士专项试点单位

——1人入选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

——1本教材入选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

——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6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6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7个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44门“金课”获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立项

【教学改革与建设】

——学校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学校入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6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8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6个专业(类)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

——11个专业(1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荣誉】

这十年,学校累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2项。入选开展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14所高校之一。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1个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虚仿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临床教培基地获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3个基地入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间本科生共获得国际级奖项981项、国家级奖项2591项、省市级奖项445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16篇(核心期刊1049篇),申请专利248项。2016-2021年,研究生团队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中,共获得全国一等奖25项,二等奖54项,三等奖79项。在历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13金12银15铜,其中2018年、2020年两次获得总决赛亚军。

本期文字:欧阳桂莲

视频制作:林小龙、杜 筠、李玲贤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责任编辑:曾文萃】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