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想起五年前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情景,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佳宏伟总是一阵心潮澎湃。“多年的一线教研实践中,我看到了上好思政课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也欣喜地看到了学校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努力。”
五年来,厦门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布《厦门大学落实“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在课程群建设、教研改革、队伍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等方面持续下功夫,巩固课堂教学主阵地,拓展研学实践大课堂,以数字赋能思政课堂,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打造了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队伍,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磨练内功活化资源 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
(思政课堂与思政教师)
“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为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堂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红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设计问题链,搭配以丰富鲜活的现实案例,以问导学、以答启思,激发学生们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热情。
像这样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启发思考的思政课在厦大并不少见,这归功于近年来学校深入实施的“1+2+N”的集体备课制度。聚焦教学章节重难点,1名教师设计问题链,提供对应的教学模式、典型案例、视音频资料等,2名教师以“与谈人”身份,进一步疏通链条上的关键问题轴点,课题组N位教师则扮演“提问者”角色,在教学细节、学生关注的难题等环节上“斤斤计较”……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检验,产出“日日新”的动态授课方案。
要把思政课讲深、讲透,除了增加内容供给的理论厚度和育人效度,还需要面向过去和现在,融入情怀的温度。活化文史故事、塑造榜样模范则是近年来厦大教师增强课堂亲和力、“厦大味”的主要做法,也是学校打造“思政对话”立体思政课堂的重要探索。
“下南洋”“办教育”“走延安”“回祖国”,这是爱国侨领陈嘉庚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2024年“开学第一课”的授课内容。“陈嘉庚先生为何被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大学生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嘉庚精神?”……开学第一天,16000多名厦大学子线上线下齐聚“思政对话”形势与政策大课堂,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每个人都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同学们要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学习嘉庚先生身上诚毅自强的思想品德。”受邀主讲嘉宾中文系教授朱水涌说。
在厦大,代代师生口口传颂的罗扬才、萨本栋、王亚南、陈景润等校史先辈的爱国、革命、科学、自强故事都成了思政课的育人资源。此外,厦大坚持每年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大国工匠、一线医护人员、抗战老兵、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党支部书记、研究生支教队员等进课堂“当老师”,让榜样来到学生身边,让动人故事更加可知可感、入脑入心。
许弘智是一名95后,也是一位青年思政课教师。尽管资历尚浅,但他的思政课总能排进“热门课”榜单。“课程有料!课堂有趣!”“课堂辩论很有启发意义。”“许老师循循善诱、触类旁通,让经典文献不再枯燥无味。”……好评如潮的背后与许弘智准确把握学生需求、创新授课方式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为解决学生怕读原文、怕悟原理的难题,许弘智将经典文献导读环节引入思政课堂,针对性选取经典文本及前沿文献,并辅以案例说法、个人报告、师生辩论等形式,循循善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分块”精读、“分点”领悟、“分梯度”击破难题,营造了师生对话、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许弘智的努力,是厦大思政课教师聚力创新教学方式、“讲活”思政课的缩影。
在厦大,读书分享会、主题辩论赛、“课堂派”互动话题、情景剧翻转课堂、实践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一一亮相思政课堂,同时,用所学理论回应社会热点、躬行实践,知行合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专题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成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方向。
牵头建设研学实践圈 绘就大思政课“同心圆”
(参加厦门大学“行见八闽”大思政课主题夏令营的中学学生们)
舞台上,厦门市洪塘头小学师生以悠扬的南音娓娓道来流芳百世的福文化;南安市延平中学的一曲诗朗诵回顾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宝岛台湾的丰功伟绩;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戴民汉深情讲述传承薪火、矢志报国的科研心路历程……八闽文化、红色故事“唱主角”,原创短剧、朗诵、歌舞、非遗南音等艺术形式“轮番登台”,这是2023年4月,福建省“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启动现场,也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
是什么吸引大中小学师生“手拉手”同台演出?又是什么让这堂课有趣有料又有“思政味”?
2022年11月以来,为全面推进福建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格局建设,在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的直接领导推动下,厦门大学牵头组建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协同中心,联动周边六个县市区,顶层谋划、深挖资源,连点串线、连线成圈提升思政聚合力,打破校地圈层,推动跨区域研学互访、资源聚合提质增效,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立体贯通。
“小同学,水火箭是借助水的喷射力和压缩空气产生推力的装置,别看它小巧,飞行本领可一点都不小呢。”厦大学生志愿者小王边说着,边把塑料瓶、头锥、尾翼、动力舱等材料依次交给来自厦门市杏南中学的杨同学粘合成“嘉庚号”水火箭。
这份手把手的“宠爱”,不止杏南中学同学们享受到了。
2023年7月,第一期“行见八闽”大思政课主题夏令营举行,来自厦门市、泉州市13所中学的240名优秀学生代表齐聚厦大翔安校区,开展为期3天,覆盖空天报国、光影世界、生命探秘、乐智天地、生态家园等模块的研学实践。“没想到,水瓶能摇身一变成科技感满满的‘火箭’,水下机器人还是个探海高手,人的身体有那么多奥秘……这趟研学之旅真让我大开眼界。”杨同学在闭营联欢会上说。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一整年,超2万名中小学生到访厦门大学13个“大思政课”实践研学点。与此同时,厦大师生也迈开了行动的步伐,实现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双向奔赴”:多批厦大学生志愿者“送学上门”、担任研学实践助教,近千名学生走出校门,感受多条研学线路的闽人智慧、家国情怀;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学科、人才优势,输出优质思政教研资源,引导一批批专任教师走进厦门各中小学思政课堂,与15所中小学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集体备课、课外读本编写,开展党团、基地、名师工作室共建,打造思政课教研共同体。
一年多来,召开7次联席工作会,聚焦8大研学主题分层分类建设109个实践研学点,开展多场主题夏令营和专题活动,精心培育多条精品研学线路……厦大充分发挥协同中心枢纽作用和学科人才优势,以翔安校区这一“科技创新引擎”为着力点,发布《“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厦门大学实施方案》,搭建“大思政课”螺旋上升阶梯,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课一体化“厦大范本”,交出了一份喜人的答卷。
三分部署,七分落实。厦大“热辣滚烫”的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实践,也是全省上下一盘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缩影。
厦门大学与福建师范大学分别牵头南、北片区实践圈建设,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榜样人物进课堂,一体化教研队伍培训活动遍地开花,专项理论研究硕果累累,数字赋能“指尖上的思政课堂”,多场经验交流会和成果汇报会……从试点到全面铺展,如今“行见八闽”的“朋友圈”正逐步扩大,思政育人合力进一步凝聚,青年学子挺膺担当新时代的青春热情洋溢在八闽大地。
把握数字时代话语权 筑牢思政育人主阵地
(“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现场)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争夺青年学生的注意力?从青年价值观的塑造来说,如何夺取话语权,牢牢把握对青年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力?”……这是2024年3月,校长张宗益教授在“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提出的问题,也是当前思政课教学所急需解答的问题,引起了在场百余位专家学者的共鸣。
“思政+”数字技术的教学模式对厦大学子来说并不陌生。10年前,学校便加入了建设思政网络慕课的探索高校行列,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完善“案例+微课”资源库。如今,由厦大出品的微课屡屡在全国、省、市各类思政“金课”比赛中获奖,而数字思政领域也有诸多厦大经验、厦大案例供给。
思政课怎么与数字技术有机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奇琦来说,“数字思政”不是单纯地把思政课摆上网络平台,而应以数字赋能教学手段、与时俱进深耕教学内容。
“泰酷辣!”“要被数字人萌化啦!”“没想到,思政课可以如此新潮有趣!”在新学期的课堂上,王奇琦展示了以自己照片为基础生成的数字人视频,并设计了“正义认知”的动画评判游戏,生动展现“文生图”“文生视频”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启发学生们思考智能技术应用伦理和价值判断。“ChatGPT、Sora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如何辩证评价、利用好它们,来服务好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因材施教’精准思政教学需要?这是有益的探索方向。”王奇琦表示,她还将继续探索数字与思政的契合点,让智能技术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
2022年11月,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共青团中央等主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厦门大学举行,党的二十大代表、科研专家、优秀台湾青年代表等与厦门大学师生共聚一堂,同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网上网下大思政课。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教授孙世刚,我校外籍教授潘维廉、副教授佳宏伟逐一登台,带来了一堂堂关于科研追梦、教学育人、成长成才的思政微课。发布“青年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报国与责任担当”系列活动、参与建设全国大思政课云平台、推动网络思政联通实践……这堂思政大课中,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厦大人一直“在线”。
建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数据库;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建设智能化教师综合研修平台,提升教师数字应用技能;以线上一流课程、教研项目立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选为抓手,推进思政课教改研究;打造“指尖上的厦大”网上展馆群,建成《资本论》数字纪念馆和南洋数字图书馆;牵手宁夏隆德,打造“山海情缘”主题思政课,推出“南强名师云讲堂”互联网支教项目,探索跨区域、跨学段协同育人机制……近年来,厦门大学在数据库建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数字教学平台完善、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等领域多措并举、持续发力,进一步扩大学校思政教学资源的覆盖面,打造立体数字课程体系,加快“数字思政”建设的探索步伐。
(文/王志鹏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宣传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