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科学技术处:激活创新体系新活力 开拓新质发展新格局

时间:2023年10月25日

来源:科学技术处

激活创新体系新活力 开拓新质发展新格局

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领航”的前进方向,擘画了“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定位,肩负起“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历史使命。科技处将沿着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指引的方向,群策群力、勇毅前行,切实提升学校科技创新竞争力,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坚定不移走科技自立自强发展道路

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当前“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国际科技竞争最终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解决科技发展问题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社会生产模式由要素投入转为创新驱动变化过程,甚至是有效应对未来国家民族在世界竞争中的生存问题。厦门大学立足东南、面向世界,是中国东南高等教育的重要支点。如何深刻回答好学校党委提出的“强国建设、厦大何为”的时代课题,如何把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融入到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水平创新成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融合发展,是我们全体科研工作队伍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围绕“三个注重”,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为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的要求,我们持续深化科研评价改革,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加快建设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科研评价体系,人才工作引育并重、学科建设筑峰扬优,有力支持学校新一轮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总体而言,我们的工作从“聚人才、把方向、探路径”等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注重以科教融合培育人才体系。党代会报告辩证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首要任务;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教师领衔的科研活动,也是学生检验知识、运用规律的过程,更是科研能力、科研技术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可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始终不可分割,必须坚持二者融合推进,既出大成果,也出良师徒。下一步,科技处将与兄弟单位一道,继续从经费保障、梯队建设、人才架构等方面长远谋划高校人才体系,健全内外并轨、引育并重、梯次递进、能上能下、全程激励的可持续人才体系,深化“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等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改革,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卓越工程师人才等竞相涌现。同时,畅通创新平台向人才培养开放通道,构建“专通结合、交叉融合、本研贯通、国际合育”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吸纳本硕博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参与解决国家科技“卡脖子”问题的过程,切实把基础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二是注重以顶尖卓越把握科研方向。基础研究是支持科学体系的基石,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底层逻辑没搞明白,那么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都将难以破解,更遑论开发世界顶尖新技术。近年来,学校瞄准新兴方向和前沿领域,做优做强基础学科,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为抓手,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支持文理工医交叉,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努力营造多元共存、保护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鼓励不同创新文化交汇碰撞。下一步,科技处将强化科研方向统筹与资源系统保障,探索建立促进跨学科合作的考核评价和成果互认机制、交叉研究成果评审认定机制,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突破一批“从0到1”重大科学问题,攻克一批战略必争关键核心技术。

三是注重以国家需求探索攻关路径。有组织科研是围绕“国家需要什么、社会缺少什么”去探索,是有目标导向的自由探索。近年来,厦门大学重点围绕能源材料、生命健康、海洋环境、空天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加快布局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平台、大科学装置,积极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推进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优化整合;推动建设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福建基地,争创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福建基地;持续推进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建好中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积极推进“智慧储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上述举措,吸引行业头部企业共同切题,切实攻克一批战略性、颠覆性技术,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成为服务福建、服务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

聚焦“三个强化”,激发保障体系新活力

从全局的角度看,在科学研究的生产链上,研究工作、管理工作是生产环节的不同方面。一流的科研,需要匹配一流的制度管理体系作保障。

一是强化氛围营造,培育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氛围是孕育创新的温暖土壤。一方面,向科研管理队伍注入创新文化元素,提升其前沿科技动态跟踪、国家需求了解和学校急需的研判能力和响应速度,以此及时对学校科技工作进行有效顶层设计和超前部署。另一方面,丰富校园学术研讨组织形式,进一步办好南强学术讲座,带动和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和进步;用好宣传媒介传播科技故事,加大科研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宣传我校优秀学术名家和团队的先进事迹。此外,应当注重不断完善学风建设制度体系,广泛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二是强化过程服务,发挥管理范式优势。新型科研管理范式的提出,是应对今后一段时间学校承接重大科研任务、完成战略科研部署的重要推进载体。我们充分研究和尊重科研任务推进规律,因时制宜、因情施策,激活项目组、重点办等管理模式,形成校院组(室)科研共同体,落实全过程服务,全力促进项目推进和成果落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提升科研管理赋能内涵,做好有组织的重大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每年组织遴选专家对申报重大项目的科研人员作经验报告与交流指导,对全校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大各类专家推荐力度,挖掘潜在申报人员。

三是强化平台建设,促进科研交流融通。提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与影响力,建立基于学科发展特点,综合考量学术贡献、创新质量、知识技术输出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科研评价体系,制定我校理工医科期刊高水平目录,打造学术发表的主场优势,增强知识传播与科学发现的效能。打造高端学术名片,持续举办交叉学科论坛,为科研人员提供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更加全方位展示相关领域的学科交叉基础及发展潜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术交叉与学术创新。

勇攀南强高峰,奋进时代征程。科技处将与全校科研工作者一道,牢记嘱托、勇担使命,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潜心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推进形成科研新质发展新格局,潜心探索有组织科研创新机制,助力实现新百年厦大的崭新篇章。

(科学技术处)

【往期文章】

1.【奋进】党委组织部/党建办:“三势”聚力,为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xmu/smu_news/info/1012/448791.ht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