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战疫故事 姜丰:“厦大学子眼中的中国战‘疫’”
发布时间:2020-04-14 浏览次数:

华夏,中国,14亿人口,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以来,无数民族曾屹立于世界之林,可唯有中华民族,坚韧不屈,贯穿千古,延绵不绝。中国是现存的唯一的四大文明古国,在华夏大地数千年的历史上,艰难险阻不断,可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踏破千难万险,一次又一次令世界震惊!

这次新冠的疫情,又再次刷新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马克思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回溯历史,1998年抗洪抢险,同舟共济,万众一心,用生命填堵决口;2003年抗击非典,病毒来势汹汹,在命悬一线之际,全国上下众志成城;2008年汶川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重建家园……每逢危机中华民族患难与共,同仇敌忾,决胜中华。如今2020年,将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跨入新年,一场凶猛罕见的疫情向我们扑来,前车已鉴,战胜2020年的疫情我们信心满满。

短短10天,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在“云监工”之下建成;疫情发,全国医疗物资紧缺,超3000家企业工厂迅速凝结,毅然转向,生产防疫物资,各地防疫物资火速送往“战场”。不到三周时间,国铁运输防疫物资近7000批、逾10万吨,全国各地区向湖北援助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共计30余万吨,武汉警备区调动民兵10余万人次,共青团组织发动8.5万名志愿者参与防疫工作。这些显目的数字无不彰显着“中国速度”!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分秒必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雷火”屹立,物资天降,军民合齐,这是中国的速度,也是向全世界宣布:武汉“战”起来了,中国“战”起来了。

8B454

你的心、我的心,融成万众一心;你的力、我的力,汇聚千钧之力。在疫情下,中国力量撼山拔地,排山倒海,无往不利。东南西北,男女老少,一呼百应加入了抗击疫情的战斗。这些最美的“逆行者”——主动请缨的志愿者、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前线记者、超市员工、运输司机、党员干部……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点亮银河,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抗击疫情默默奉献,看似绵薄之力,实则重拳出击。这是一场全民战争,是人民的力量,更是中国的力量,以举国之力保四方平安;不论是人山人海的大都市抑或偏僻遥远的小山村,无处不在升起阻抗疫情的坚固高墙。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中国胜,疫情不退我们不退,这将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光辉岁月。

D1EE4

随着全国各省市清零的捷报纷至沓来,疫情笼罩的天空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听啊,冲锋的号角已然响起,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发动反攻,摘下口罩,指日可待。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与中国巨大的制度优势。匈牙利工人党主席蒂尔默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中国为抗击疫情付出了巨大努力,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高效调动如此多的人力和医疗资源,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疫情发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即刻行动,国家领导人坐镇指挥,各地纷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各地各部门紧急驰援湖北共同抗击疫情,全国迅速建立起联防联控机制,为全面战胜疫情打好坚实壁垒。

疫情无国界,人类共命运,中国站出来。2月29日,中国红十字会志愿专家团队携带中方援助的医疗物资抵达德黑兰,支持伊朗抗击疫情。3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派出7人志愿专家团队前往巴格达,驰援伊拉克。3月10日,中国红十字会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统一部署下设立“抗疫国际人道援助基金”;首批募集采购和捐赠物资已运抵伊朗和伊拉克……中国政府向世卫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各级组织积极响应援助全球疫情重灾区,世界与中国守望相助、中国与世界十指连心。 岁寒知冷暖,患难见真情,中国挺身而出,雷厉风行,显大国本色。往小处说,这是为维护地区和国际的公共卫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往大出说,这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之力。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我们国家展现了罕见的中国速度、强大的中国力量、巨大的制度优势,迅速阻止了病毒的蔓延,得到了世卫组织和多国的高度赞誉。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国安内援外,在全世界抗击疫情、控制疫情蔓延的道路上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并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尽力尽责的大国形象。

“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这是我们攻坚克难、走向复兴的底蕴和自信。”——习近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有全民皆兵的中国力量,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用抗疫战争的胜利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延赓续、生生不息,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大灾大难。每一次灾难袭来,我们民族的没有屈服而是抗争,没有毁灭而是飞升。中华民族每次抗争的胜利,都是在向世界宣告:中国,站起来了,东方龙,直冲九霄。

作者姓名:姜丰

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年级:2017级 

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电子邮箱:1163435974@qq.com

Top